第RB04版: 日报04版
          

誓死追随吉将军 忠肝义胆捍同心
——追思我们的六爷冯春栋

□冯奇 冯平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1934年慷慨赴死时的绝世遗笔,可谓气贯长虹,鲜活地表现出吉将军抗日反蒋的坚定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我们看来,这首诗也是吉将军家乡子弟兵、忠诚老部下,我们的六爷冯春栋短暂但又壮烈人生的真实写照。

立志报国 投笔从戎

  冯春栋(1905-1933),许昌襄城东乡永安寨人(民国时期与吉鸿昌同属一区),在七堂兄弟中排行老六,我爷爷冯明栋排行老七。六爷从小机敏好学、忠勇正直,幼年在私塾读书,后因父亲早亡,家道中落,遭受恶霸欺压,吃尽苦头。他看不惯土豪劣绅耀武扬威,欺压百姓,加之国难当头,接受进步思想,遂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六爷进城时适值吉鸿昌在家乡招兵,六爷早就对吉将军心怀敬佩,便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和期盼,投身吉将军,走上报国路。

屡立战功 深受赏识

  六爷因体格强壮、声音洪亮、能文能武,当兵三天即被选为训练员,每天早上起来列队练操,也不用喇叭筒,偌大一个操场,凭他一个嗓门就洪亮震耳:“一!二!三!四!”队伍走得整整齐齐。

  六爷对枪支玩儿得烂熟,外出侦察时把手枪零件拆开,用一个手绢一兜,提起就走,这样就不易被人发现带枪。六爷还能在和人交谈时背起手飞快地把枪装好,掂枪就打,百发百中。有时带兵去攻打土匪寨子,四周有碉堡,长官就命他专打碉堡枪眼,一枪打哑一个,大队人马瞬间攻克堡垒。

  由于六爷歼灭土匪屡立战功,上司就任命他担任了县大队长一职。一天,大队正在训练,恰逢吉鸿昌将军视察工作,他一进操场就听到洪钟般的口令声,队伍走得整齐划一,威武雄壮,再一看喊口令的人威风凛凛、气宇不凡,当即就把六爷叫到跟前进行谈话,后来很快就任命六爷到手枪连担任主教官、护卫队长等职。此后,又相继擢升他为连长、营长。

  为了帮助六爷提高军事才能,吉将军还选派他参加了陆军军校的学习。

追随将军 顽强抗日

  六爷得到吉将军赏识后,一直忠实追随、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随部队一起攻克洛阳、强渡黄河、占领新乡、光复淇汤(今鹤壁一带)。驻军期间,跟随吉将军打击土豪恶霸,维护社会稳定,调解回汉冲突,造福一方百姓。后来六爷跟随吉将军进兵西北,之后又作为冯玉祥部参加了中原大战,作战勇猛,屡立奇功。

“九一八”事变后,吉将军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对日作战。作为吉鸿昌旧部,六爷带头响应吉将军号召,投身到反蒋抗日的洪流之中。在吉将军指挥下,同盟军陆续收复了察北的康保、宝昌、沽源等地,经过五昼夜血战,又一举攻克多伦,取得了抗战史上著名的多伦大捷。

  六爷在追随吉将军期间,时常受到吉将军的言传身教,思想上亦受吉将军及同盟军政治部主任教官张云川(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干部)等人的进步思想影响,加入了临委会(国民党左派组织)等爱国进步组织,坚定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叛徒出卖 含恨九泉

  察北四城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然而,蒋介石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

  1933年8月26日,吉鸿昌率领仅剩的3000多人试图去商都同抗日同盟军高树勋部会合,但遭到国民党军队拦截,并在北平附近遭到围剿,同盟军内部亦出现了哗变。据六爷的卫兵冯方、冯水才回忆,当时已经叛变的参谋长通知六爷召开紧急会议,六爷没有多想,只带了几名卫兵便去参会,却被告知会议机密,不能带人带枪。六爷进屋后即遭到暗算。叛徒严刑拷打让六爷说出吉鸿昌部共产党及临委会等组织的成员,六爷深明大义,临危不惧,拉开他独有的大嗓门把叛徒们骂得狗血喷头。叛徒一无所获、恼羞成怒,按照主子的意思,竟灭绝人性地把六爷活埋,还惨无人道地将农村耙地的农具套上两头牛拉着,把六爷的脑袋耙得稀烂!一年之后,秘密潜回天津的吉鸿昌将军亦被反动派逮捕,并惨遭“立时处决”。

适逢“同心·话苑”征文活动开展,征集统战人事、历史典故。作为后人,我们觉得有义务把老一辈的爱国革命历史写出来、传下去,以告慰先烈之英灵,向逝去的爱国抗战将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谨以《缅六爷》诗一首献给英烈:

自古英雄多磨难,救国路上重任担。

誓死追随吉将军,忠肝义胆去抗战。

无奈汉奸浑恶来,丈夫含恨赴九泉。

烈士舍身抛头颅,英灵永在今自展!

(注:本文为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2014年度“同心·话苑”征文获奖作品,本报刊发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