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为父老乡亲办点儿实事”
2015-07-17 04:06:16
图为冯增智(左二)和村民谈心,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陈静 摄
(上接第一版)
整修供水管网
600多名村民吃水不再难
“谁能解决俺村吃水的难题,谁就是俺村的大恩人。”冯增智一进村,就有村民抛出这样一句话。
原来,上世纪80年代,鲍庄村是淇县首批通自来水的村庄。当时,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非常羡慕。可时过境迁,原有供水管网因年久失修,早已无法使用。“最近这十几年,村里人都是到村边的水井挑水吃。”村民闫乃学说。
了解情况后,冯增智马上向县水利部门争取了人畜安全饮水资金20万元对供水管网进行整修。今年1月份起,鲍庄村村民只要轻轻一拧水龙头,一股清泉便哗啦啦涌出,600多名村民重新吃上了自来水。与此同时,该村还新打200米深的安全饮水井1眼,铺设输水管道3000米,村民浇地用水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多年来,鲍庄村的通城路、通村路、通地路、通户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坑洼不平的现象。
“特别是俺村通往乡公路的这条土路,不到3公里长,路面全是坑坑洼洼的,路两侧还建有多个石渣厂,村民通行非常不安全。”鲍庄村党支部书记贾四海介绍,冯增智了解情况后,多方筹资近100万元,开工建设了鲍庄至范寨自然村的村内公路1000米、鲍庄村农忙生产路4条共约3000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种地难的问题。
“冯书记来村里才几个月,就把困扰全村十几年的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给解决了,这一根根自来水管道、一条条乡村道路真是通到了俺们的心坎上。”提起冯增智,闫乃学满心佩服。
建设山区农机化示范区
600亩耕地基本实现机械化
“别看俺村地处山区,可小麦全是机械化收割。”村民贾三海说,今年麦收时节,村里热闹得很,几台山地联合收割机同时在麦田里忙碌着,将丰收的小麦颗粒归仓。
贾三海介绍,村里的耕地多为山地,而在家的村民不少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的麦收成了难题。
为此,冯增智积极协调市农机局在鲍庄村建立《鹤壁市山区农机化示范区》。“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引导群众发展小微型农业耕种、收获机械,村里600亩耕地基本实现了小麦、玉米、谷子全程机械化。”冯增智说。
“以前,为了收麦早上不到六点就开始在地里忙活,晚上也没法儿歇口气。今年有了收割机,就是不一样!”贾三海说,当看到收割机仓口打开,一颗颗粒大饱满的小麦哗啦啦地往篷布上涌,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建设4个千亩基地
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当吃水、行路、种地等难题得到解决后,如何增收致富成为了所有群众关心的焦点。
“冯书记给村里规划了4个千亩基地。”村民贾和平告诉记者,其中有机谷子基地1000亩、薄皮核桃基地1000亩、仁用杏基地1000亩和皂角刺基地1000亩,“冯书记说了,要把村里的荒山变成‘花果山’、把生态林变成经济林。”
“目前我们已争取到林业部门经济林项目资金10万元,组织群众完成了一期户均50棵的薄皮核桃栽植任务,安排了户均100棵的杏核雨季直播种植任务。”冯增智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农村扶贫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不仅如此,冯增智还在鲍庄村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新建了20个街道宣传栏,引导村民爱护环境卫生、树立新风尚。
“现在,俺这山沟沟里也有文艺队了。”村民贾大妈说,歌曲、戏曲等节目在这个小山村热热闹闹地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