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区鹿楼乡寺湾村91岁老兵讲抗日往事:“不扛枪打鬼子,俺都觉得白活了”
2015-08-01 01:37:58
图为李付坤老人
□本报记者 陈海寅 文/图
“小鬼子把俺村的人祸害得没法儿活了,不去扛枪打鬼子,俺都觉得白活了一回。”7月30日,在山城区鹿楼乡寺湾村,今年91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付坤向记者讲述了70年前的抗日往事。
亲眼目睹亲人 被日军枪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时,李付坤年仅13岁。因为日军惨绝人寰的侵略,还未成年的他就跟着家人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俺早就想参军打鬼子,因为年龄小一直没有部队收。”李付坤说,当时汤阴县城就驻扎着日本兵,他们隔三岔五就要对周围农村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民们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不少村民外出逃荒。“俺们也四处乞讨,但到哪儿都一样,到哪儿都得躲着鬼子。”
李付坤16岁那年,他的二姑奶奶被日军枪杀了。“二姑奶奶家是罗村的,到邻近的凉水井村串亲戚。她跟俺三姑奶奶和太姥姥串完亲戚往回走时,在一个下坡的地方被鬼子看见了。她们没跑掉,二姑奶奶当场被鬼子开枪打死了。”李付坤说,家人后来听说了也不敢去收尸,等到天黑透了才找了块儿木板偷偷把人抬回来下葬。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仇恨的种子就在李付坤的心里生了根。1945年春天,时年21岁的他得知驻扎在林县的八路军部队正在征兵,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能多杀几个鬼子,就是死了也值
一入伍,李付坤就领到了一支步枪。“俺摸着光溜溜的枪杆,把牙咬得咯咯响,恨不得马上去杀几个小鬼子。”李付坤说,作为刚入伍的新兵,他的主要任务是操练技能和运送战备物资,不能上前线,这可把他急坏了。
1945年6月,李付坤等待许久的机会来了:部队接到命令,要去攻打驻扎在辉县县城的日军。当晚临行前,李付坤把自己的装备再三清点,把枪扛在肩膀上,把手榴弹系在腰间。“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李付坤说。
“俺们趁着夜色摸到辉县城外,在玉米地的掩护下,在晚上十点多发起了进攻。”李付坤说,攻城的部队去了两个团,2000多人,不少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没有一个人后退,没有一个人怕死,大家互相配合,互相掩护。”
回想起那场战斗,李付坤热泪盈眶。“子弹就在头顶、耳边飞,炮弹就在身边不远处爆炸。当时都觉得,生死真是在眨眼间。但要是能让俺多杀几个鬼子,就是死也值得。”李付坤说,那场战斗他们打了整整一夜,直至第二天凌晨4时许。因为对方火力太猛,他们只好暂时撤退。
撤退后,看到昔日一起操练的战友或负伤或牺牲,李付坤参军以来第一次流泪。
时常教育子女 爱党爱国
后来李付坤又参加了解放战争。1948年,已是班长的他在鹤壁集参加战斗时,被国民党军的机枪打中左大腿,在林县一家部队医院通过手术取出了子弹。
虽然性命无忧,李付坤却因此落下了残疾。伤愈后,解放军大军南下,行动不便的他复员回到了家乡。
70年前的抗战往事,在李付坤心里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迹。他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爱党爱国,因为有党、有国才有家;要知足惜福,因为现在幸福安逸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李付坤的二儿子李贵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