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戏曲电影提供了经验”———专家点赞戏曲电影《七品知县进道观》
2015-08-13 02:03:28
图为研讨会现场。淇河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本报记者 解静怡
8月12日,戏曲电影《七品知县进道观》在北京举行首映式暨观摩研讨会。众多电影界、戏曲界的知名专家观看影片并进行精彩点评。
“芝麻官”反腐 又打黑
影片《七品知县进道观》是七品知县卖红薯》(华表奖获奖影片)的姊妹篇,“芝麻官”系列剧之一。故事延续了“芝麻官”惩恶扬善,为民做主的主题,在豫剧丑角戏的表演形式和电影的表现风格上都有新的突破。
影片主要讲述了自打审、斩诰命后,七品知县唐成又收到一份由潞安捎来的状纸,一名沦为妓女的清苑民女向他求救。唐成一行来到潞安,与原被告先后遭遇。出人意料的是此案又涉及权臣严嵩。适逢皇上携严嵩造访道观,为了见皇上一面,唐成进观假扮道士。历经艰难险阻,唐成求得一道无字圣旨,成功铲除了恶人,解救了民女。
“和以往诸剧不同,本次创作更多地走进了清官唐成的内心世界,在含泪带笑的故事中,尽力揭示主人公的心灵密码,力求从更深处塑造正义的唐成形象。”谈到七品知县进道观》时,影片主演、国家一级演员金不换说。
影片为中国戏曲电影提供了成功经验
本部影片有哪些独到之处?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说:“不改变乡音,是戏曲的魅力。地方戏有魅力,因为有乡音。该片彰显了流派魅力,与时代结合紧密。从舞台艺术本身来讲,影片具有民间性,爱憎分明,符合中国审美观,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既是喜剧又有智慧,内涵丰富,体现了豫剧的表现力,为中国戏曲电影提供了成功经验。”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红灯记》中铁梅的首位扮演者刘长瑜说:“影片主题很好,特别是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充满了正能量。戏曲是舞台表演艺术,电影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既保留了舞台艺术的精华,又运用了电影的表现手段,产生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同时,演员表演精彩到位。群演是对主题的烘托,团里的各位演员在戏中都有良好表现。在鹤壁有这样的戏曲人在开拓,值得学习。”
影片将在电影 观众中赢得市场
电影的回报在于票房,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钮镖表示,戏曲和电影是两种不同形式,本片导演对戏曲是尊重的,既是传统的豫剧又有创新。戏曲要突出表演,这出戏的表演保留了豫剧表演的特点,唱念做打都有,唱腔很好,达到了新的高度。演员在表演气质上是称职的,整体看着很舒服,相信片子会在电影观众中赢得市场。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贯涌表示,这部影片的导演和主演都做到了不伤害戏曲,既把戏曲的优势发挥出来,也不让电影的优势无迹可寻。在此基础上创作的“芝麻官”系列影片,每部都有进步。该片戏曲的打斗场面都采用了周星驰的喜剧打斗理念,在保留戏曲的唱念做打的形式上有了新突破。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说:“站在本行上说,金不换老师每部戏都在变化,是民俗感极强的豫剧代言人。他对‘芝麻官’有了新探索,单从念白的表演来说,结合了时代风格,使人物更具完整性,更丰富了豫剧丑角表演。该片从导演选材到创作都展现了个人的思维,生活化的实景表演让舞台剧痕迹不明显,电影的创造性优势更突出。”
“芝麻官”系列 文化产品是豫剧名片
研讨中,许多专家被鹤壁的“芝麻官”形象打动。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说:“‘七品知县’已经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在戏曲界还是电影界都有一席地位。近年来,豫剧牛派弘扬了丑角艺术,已成为豫剧名片,呼吁给丑角艺术设立奖项,为丑角多创作精品。该影片依托了现代影像艺术,强化了细节上的处理,建议大胆结合现代和历史,在不颠覆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吸引更多青年人。”
原国家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副主任、著名电影评论家高尔纯表示,影片一是在主题立意上用虚构的故事关注现实、打动观众。二是在矛盾设置上以弱对强、以小博大,造成了喜剧悬念,传奇性呼之欲出,在技巧应用上很娴熟。三是在人物塑造上,豫剧丑角让小人物取得成功,把豫剧喜剧发挥到了极致。四是主创人员从对这部戏的把握上凝聚心血,为让牛派艺术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在剧作上进行了细致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告诉记者,观影后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我是普通观众是什么感觉,回答就是好听、好看、不累,能过戏瘾,节奏明快,与现代观众审美成功对接,是部好电影。建议为七品芝麻官添加更多喜剧元素,从编剧角度强化人的元素,给唐成适当增加一些缺点,让人物更丰满。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苏丽萍说:“影片轻松好看,有很多细节都很成功,彰显了编剧的智慧。金不换老师的表演很独到,有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