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邀中国严师对阵英国“熊孩子”,两国师生互不适应引发
网友热议。英国部分教育专家称,
夸大师生冲突 未展现中式教育优点
2015-08-12 23:28:55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8月4日晚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二台播放。片中“严苛”的中国教师与“捣蛋”的英国学生相遇,引发网民对中外基础教育差异的讨论。随着争议之声甚嚣尘上,第二集于北京时间8月12日凌晨4时播出,中国老师继续与英国学生斗智斗勇”。
在最新一集的纪录片中,英国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嚣张”,中国老师则依旧艰难维持着秩序。博航特的校领导们决定介入,“此刻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个中式学校办不下去。”校长说。
这一旨在探究中国式教育的研究项目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蒂文·考恩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最初的想法缘自对中国式教育系统的成功抱有很大的兴趣。不过,BBC的这个节目让人非常失望”。
8月12日,英国全国校长协会中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罗博·坎贝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纪录片没有将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其可能带给英国教育改变的可能性表达出来,这也是它的一个硬伤。
权威解读
仅选取公立学校学生
过于片面
对于BBC这一节目在中国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BBC是在刻意炒作,对此,坎贝尔说,纪录片本要博得观众的心,看点就在于中国、英国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教育体系因矛盾所激起的火花。但纪录片过度渲染了学生的各种行为和他们对于中国式教育的不解以及抗拒,夸大了师生冲突,大肆宣传以及比较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优缺点。
坎贝尔认为,这个实验没有将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和其可能带给英国教育的改变的可能性表达出来,这是该片的一个硬伤。
而对于中英教育反差究竟有多大,坎贝尔表示,在片中,该校的学生被描绘成对中国教育十分困惑甚至于“不屑一顾”的状况,这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大部分英国学生的特性,也和制片方将实验对象选择在公立高中很有关系。在英国,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的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的质量有很大的不同,公立高中管理相对较松,在私立高中,特别是顶级私立高中,其管理制度比中国式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制片方将实验地址选在一所良好的私立学校,观众所看到的将会大大不同。
幕后揭秘
建议大部分未被BBC采纳
合作大学教授很失望
英国的部长们曾到中国参观中国学校的教育模式,而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因为对中国式教育系统的成功抱有很大的兴趣。
考恩认为,BBC的这个节目把注意力太过于集中在那些对镜头有着明显反应的学生。“我觉得这个节目展示的中国式教育一定程度上带有讽刺的形象,许多特性被简化和夸大。”
鉴于此,考恩及其他教授曾将中国学校所发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给BBC,但大部分提议并没有被采纳。
校长说法
中国一天的学时比英国长
中式教学颇具挑战性
英国汉普郡博航特(Bohunt)中学的50名初三学生,参与了BBC这一纪录片为期1个月的拍摄。博航特校长尼尔·史端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之所以想参加BBC中国式教育纪录片拍摄,是因为作为一个学校总是希望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水平。
史端乔校长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中式教学方式颇具挑战性,因为中国一天的学时比我们长,并且教学方法也截然相反。我们的学生通常上7到8个小时的课,12个小时的课对他们来说难免有点儿震惊。
虽然学时比以前长,但是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非常享受,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中国教师也一样——我最近联系了其中一个,她写信给我说她有多喜欢学校,喜欢她的学生。她还认为,这一段教学经验也对她有所提升。
BBC回应
没有抹黑中国老师
后两集有更多温馨场景
此外,博航特中学还向记者发送了BBC的一篇声明。声明称,这部纪录片是为了探求中英两国在教学方法上的显著差异。
而对于“炒作”等质疑,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回应称,BBC这部纪录片全部是真实的记录和呈现。“我并不觉得节目是故意把中国老师刻画成没有同情心的形象,或者故意抹黑中国老师。这是当天的真实记录。相较于刚来的中国老师,英国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学生。她去安慰并不奇怪。”
巴格诺尔称,看完3集纪录片,观众会发现中国老师其实是“非常有同情心”的人物。BBC此部纪录片里选择的中式教育,是比较“典型”和“传统”的。而“刻苦学习”也是中国学生的普遍现象。
巴格诺尔表示,博航特学校和参加实验的中国教师都“卓有成就”。所以确信,这是一次比较“公正”的对比。如果看完3集片子,中国观众会感到“惊讶”和“开心”,他透露,后两集里,有更多温馨的场景出现。
而在后两集中,第一集里的“残酷”问题,会被慢慢解答和展开:中国老师开始慢慢适应,并开始掌控课堂,也有了跟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据《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