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毛泽东为何评李世民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世民


评点李世民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毛泽东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解析:这句批语指出了唐太宗李世民在立皇储问题上的失误。李治、李恪都是李世民的儿子,他们的优缺点、长短处,李世民自己是清楚的。李恪善骑射,有文才武略。李世民很喜欢文武双全的李恪,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教导,封为远地藩王,让其历练成长。李治则为人软弱,缺乏主见,少雄主才略,恐难以重任。这一点,唐太宗看得清楚,于是打算废李治立李恪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但因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为其外甥争位,只得放弃了改立计划,仍以李治为太子。殊不知留下后患。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封武则天为皇后。李治不理朝政,致使武则天专权,宫中并称“二圣”。李治死后,武则天又连废中宗、睿宗两个皇帝,自称“圣神皇帝”还改唐国号为周。所以,毛泽东认为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明明知道李治不及李恪,而没改立太子,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深为这一英主的失误而惋惜。

评点武则天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引自毛泽东同工作人员孟锦云的谈话(见孙宝义编《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第118页,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解析:毛泽东在晚年,仍在读司马光主撰的《资治通鉴》,并且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自己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

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无字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别人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事实上,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应该由后人去评论。

毛泽东的这段谈话,表达了他欣赏武则天是一个有作为、敢作为的女皇帝。(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