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 日报08版
          

与命运抗争的农村热血青年
——评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塑造

□王常玉

  花了十天时间把三卷本、一百余万字的《平凡的世界》重读了一遍,掩卷沉思,书中的人物像过电影似的,在我脑海重现。

《平凡的世界》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反映的是1975年至1985年十年之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在书中众多人物之中,孙少平是一个年轻一代的形象。他刚出场时,是正在原西县城上高中的学生,当时是“文革”末期。因此,书中写道:“少平和他高中时的同班同学都去应考了,但一个也没考上。这结果很自然,没有什么难受的。”

我们说文学不仅仅是时代的批判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确实如此。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就回家种地,没再复读,搭了个顺风车,在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谁知好景不长,只当了三年。这时,他遇到了人生又一次选择,外出打工,为人家盖窑洞背石头、搬砖,和泥盖房子,弄得背上伤痕累累,他咬牙挺了过来。后来,他到铜城矿务局大牙湾煤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一次在井下工作面采煤时,为了抢救一位工友,孙少平被一块矸石砸到了右眼和额头……这就是孙少平,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农村热血青年,虽饱经磨难,但依然充满热情。还在双水村时,家庭极度贫困,少年的爱情夭折;从教师岗位上被辞退;到外面当揽工汉时,亲戚冷落、旁人冷眼,待遇不公,身体饱受创伤……当煤矿工人后,环境危险恶劣,劳动极度繁重;工友欺辱;尊敬的师傅死去;亲爱的晓霞牺牲;容貌被毁……但孙少平并没有因为一连串的不幸而意志消沉、玩世不恭或愤世嫉俗,不幸反而铸造了他更为成熟的思想。不幸未尝不是生活对孙少平的眷顾,正因为不幸,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孙少平才会最早地体会到。

生活的磨炼使孙少平对生活的态度像是一个大度的智者,虽然生活逼迫得他无路可逃,但他永远都是微笑面对的。经常像苦役一样投身写作的路遥是极为推崇这种精神的,他认为,“不管怎样,作家没有热情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个人遭到不幸的时候,更需要对生活抱有热情。”孙少平遇到的不幸是特定的生活环境赋予的,人生的道路上潜伏着许多艰险,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动辄就轻言放弃,是懦夫的行为。

从艺术源于生活的角度来看,孙少平的形象过于理想化。孙少平是由劳动和苦难滋养出来的,从一开始闯荡世界就表现出年青人少有的成熟。作者对孙少平的人格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并赋予了孙少平和自己同样的追求人生的境界,这是年轻的孙少平在他那个年龄段难以达到的高度。

  从人物塑造过程看,作者打磨的痕迹显而易见。把孙少平初涉社会的稚气人为地磨去了,这无疑是在打造一个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的铁人,因而过于理想化。孙少平仅凭着坚忍的意志在黄原城揽工接受苦难的磨炼亦有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意味。而对于孙少平所表现出来的缺点,作者往往会忍不住为其辩护,表达自己的看法,无意中容易扼杀读者的审美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