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v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6813元,提高到2014年的1.17万元;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我市粮食生产模式为全国树立样板


  2013年,我市整建制推进的39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718.8公斤,创全国纪录。图为9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淇滨区钜桥镇万亩核心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收割进行现场直播。
                               本报记者李国庆摄(资料图片)


本报讯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10年的6813元,提高到2014年的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0元。粮食总产从2010年的111.63万吨,提升至2015年的120万吨,粮食总产连续3年稳定在115万吨以上,实现十一连增,创全国高产纪录13项。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今年4月份发布的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中,我市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今年小麦平均亩产494.8公斤、总产65.85万吨;预计玉米平均亩产477.2公斤、总产56.45万吨,我市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已成定局。”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先后获得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多张农业“国字号”名片,粮食生产中所形成的模式,为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树立了样板。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面积400万亩以上,整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5.27亿元,建成高标准永久性粮田52.8万亩,并在高标准粮田中建设信息监测站25个、大田信息智能采集点100个,安装物联仪器2160台(套),高标准粮田智能化监控实现全覆盖。

《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末,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达到600个以上,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达到20家以上。如今,我市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总数已达1141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9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我市‘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种养、加工、物流等农业关联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目前,我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206家,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形成了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加工、休闲食品4条产业链。”金志广说,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累计销售收入预计可达452.3亿元,带动农户23.7万户,吸纳农民就业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