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引领鹤壁农业新提升
2015-12-09 02:35:38
飞播防治小麦病虫害
市长唐远游︵前排中︶视察浚县中鹤集团
市委书记范修芳︵前排右一︶视察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中鹤粉业车间
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实验基地
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首批整体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整市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市,“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成就辉煌——
农业发展得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谈起“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浚县王庄镇西枣林村村民张俊普打开了话匣子。“过去种地,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产量还不高。通过这5年的发展,现在种地轻松多了。”张俊普说,从种到收,从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机械化。农作物得了病,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农技人员就会第一时间将防治信息送到田间地头。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达到1.17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93元,高出全国1220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首批整体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市、全国整市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在今年4月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中,鹤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第一。
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
十二五”期间,创13项全国高产纪录
深冬时节,步入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绿油油的麦苗让人欣喜,田间地头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监测仪实时将农田的墒情、湿度等各种信息数据传输到区域站农技人员的电脑上,农技人员根据信息数据进行麦田管理。农田边井渠路沟桥等各种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基本上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粮食生产大格局。
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说:“这一切得益于我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开展。”
2012年,我市与河北省邯郸市、黑龙江省绥化市、吉林省四平市、山东省德州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
农业部在全国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科技水平高的5个城市率先开展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目的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辐射带动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以来,我市抓住全省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机遇,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基础,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科学编制了《鹤壁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年)》。规划高标准粮田面积90.59万亩,包括浚县30万亩、淇县10万亩两个大面积示范区。整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小农水等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2012年以来共整合资金5.276亿元。
同时,我市制定了《高标准粮田田间工程建设标准》,依照建设标准,实施灌溉排水工程、井电配套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地力培肥工程、农业防灾减灾工程等六大工程。并将粮食高产创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结合起来,把粮食高产创建技术集成模式在高标准粮田项目区推广应用,落实标准化管理,全市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有关技术标准实现了全覆盖。
2012年以来,我市共建成“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52.8万亩,有效地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面积400万亩以上,创全国高产纪录13项。在高产创建的带动下,我市粮食总产实现11年连增,总产连续3年稳定在115万吨以上。2015年小麦平均亩产494.8公斤、总产65.845万吨;预计玉米单产477.2公斤、总产56.45万吨,全市粮食生产预计可实现连续12年增产。”金志广表示。
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十二五”期间,形成四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2013年6月,我市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为我省唯一整体推进型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并在农业信息化成果展中作为全国唯一地市级单位参加了展览。2014年,我市又被评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把信息化当作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不断增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促进了信息化在粮食高产创建、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应用,推动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
家住浚县白寺乡郭村的种粮大户杨资今年已经76岁了,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俺虽然不会上网,但现在也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11月29日,杨资告诉记者,以前买化肥要到20多里地外的县城,可选择的化肥种类也不多。如今,买化肥等农资,只要到村里的益农信息社,让信息员帮着在网上买就行,要啥有啥,还能送货上门,可方便了。
据了解,为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建设标准,我市重点在农村经营店铺、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购销大户等农业经济主体中建设益农信息社。目前我市已有49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实现了浚县全区域及淇滨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全覆盖。
益农信息社作为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举措,形成了信息获取+农产品交易+农情咨询+远程诊断+基础服务+物流配送+X根据农民实际需要进行的业务延伸)的“6+X”服务模式,实现了买、卖、推广、缴费、业务代办、物流配送等六大核心服务。益农信息社已实现与12316平台、区域服务站等平台的无缝对接。使农户不出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总站、乡有区域站、村有益农信息社”的四级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
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我市引入了中国农大、农科院先进的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并在粮食高产创建中建立大田智能物联系统。通过视频采集系统、叶面积指数系统、农田环境参数接收系统、土壤水分观测系统、病虫害孢子监测系统等五大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给出管理意见,指导农民生产管理,初步实现了种植面积、苗情长势、作物产量、土壤墒情、病虫草害、气象灾害等六大监测功能。目前已在52.8万亩高标准粮田中建设信息监测站25个、大田信息智能采集点100个,安装物联仪器2160台套。
在农产品安全方面,我市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在全市27个蔬菜标准园安装了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蔬菜种植和检测实现了信息化、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管理。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1个、无公害农产品70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实现了全市农畜产品从生产管理、检测检验、信息发布、超标预警、安全追溯等整个管理体系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确保了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十二五”以来,我市蔬菜质量检测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金志广说:“我们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积极拓展‘互联网+农业’应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市已完成了综合管理平台和大田物联、智能物联、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等6个管理系统的建设。”
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十二五”期间,全市标准化种植率达到78%以上
11月30日,在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采访时,村民王光告诉记者,虽然今年秋收前遭遇了旱情,但是通过农技专家按照“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模式”对农民进行了田间指导,粮食没有出现减产,今年他家的玉米平均亩产达875公斤。“目前,我正在按照‘小麦栽培技术模式’对小麦进行越冬管理。明年肯定又是一个好收成。”王光表示。
据了解,我市在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期间,探索出了一整套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模式。通过有关部门的不断努力,2013年9月,我市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工作以9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考核验收。这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又一辉煌成就。
通过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我市农业化生产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在提升农业效益、种子选择、病虫害防治方面,都有了统一标准,告别了农业粗放无序的现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据了解,我市获批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后,按照粮食生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和畜牧养殖“保障安全、提高品质”的要求,明确把推动粮食高产创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市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的主要目标。
“我市现有耕地仅占河南省耕地面积的1.7%,针对耕地面积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粮食生产的着力点放在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走出了一条‘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试验田产量变成大田产量、政府推动变成农民自觉行动’的具有鹤壁特色的标准化粮食高产创建新路子。”市农业局副局长胡全贵表示。
我市在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过程中,先后制订出台了实施方案,以“粮食高产创建、玉米良种繁育推广、肉鸡养殖加工”三大标准化工程作为农业综合标准化的抓手,把实施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我市通过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集成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从种到收全生育期多学科融合的套餐式技术组合。制订了良种良法、农机作业等8套标准,形成了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抓好技术措施的落实,通过“六统一”服务模式,使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到了实处。截至目前,通过完善灌溉排水、井电配套、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6个方面的设施,全市标准化种植率达到78%以上。
在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我市始终把种子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核心要素来抓,组成由程相文为主的团队,先后选育出浚单18、浚单20、浚单29等玉米新品种,并制订了玉米单交种浚单20繁育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加以规范和推广。
通过标准化模式推广,“永优”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加经济效益270多亿元。2012年,浚单20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浚单20已经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面积第一、全国种植面积第二的玉米品种。目前,全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成为我市农业方面的一张‘国字号’名片,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也意味着农畜产品拿到了含金量最高的安全证书,这对我市农畜产品的销售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刺激我市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兴农业主体蓬勃发展。”金志广表示。
全国整市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形成12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和4条产业链
2015年2月,农业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我市名列其中。“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按照市委提出的“农业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要求,以生态化、精品化、都市化为农业发展方向,突出粮食高产创建、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都市生态农业等重点,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种养、加工、物流等农业关联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集群发展中,通过加大投入、强化服务、膨胀规模,重点扶持大用、永达、中鹤等具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群式发展。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4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0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7家,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3家。同时,按照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思路,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产业链条不断向上游和下游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产业链条。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其中省级集群7个、省级示范性集群3个,形成了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加工、休闲食品4条产业链。2015年,集群累计销售收入达452.3亿元,涉及关联企业91家、农民合作社55个,带动农户23.7万户,吸纳农民就业5.04万人。”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朱志清表示。
我市把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生态的主抓手,全力推进。目前,在全市规划建设县级以上园区62个,形成鹤浚快速通道、淇河中下游、淇县高云线和扶贫路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目前,20个市级园区已基本建成,2个国家级园区正在加紧建设,鹤浚快速通道两侧建成了谊发、百联、方信、明昌等一批集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我市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作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不断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在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全市新发展农民合作社758家、家庭农场165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141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9家、市级143家。
为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规范发展,我市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家庭农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税费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市农业局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县区健全家庭农场管理制度,加强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引导家庭农场规范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根据统计,这些家庭农场固定资产已达1.32亿元,年销售收入约3.9亿元,累计带动万余名农村人口就业。”朱志清表示。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由李国庆提供)
展望“十三五”
培育四大主导产业,抓好七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工作将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为目的,以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农业基础,深化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力争早日实现市委“现代农业上示范先行”的奋斗目标。
结合我市实际,着力培育优质粮食、都市生态农业产业、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
培育优质粮食方面,认真总结我市粮食高产创建经验,着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粮食高产创建增产技术,扩大高产创建面积。探索粮食绿色增产攻关模式,在浚县、淇县、淇滨区建设一批优质无公害清洁粮源基地,总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都市生态农业产业方面,围绕服务城市、满足市民需求,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高质、高效、可持续的都市生态农业。发挥鹤浚快速通道紧邻市区、城区的优势,发展以果蔬、林果等为主的种植、采摘、生态循环都市农业带;发挥淇河是河南唯一不受污染的河流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垂钓、生态餐饮、市民采摘、农事体验、文化展示等为主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发挥淇县高云线、扶贫路直通云梦山、灵山景区的便利,发展以休闲采摘、垂钓娱乐、餐饮住宿等为主的都市生态农业带。到2020年,全市初步形成鹤浚快速通道、淇河中下游、淇县高云线和扶贫路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
特色农业方面,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先进科技为引领,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平原地区,巩固扩大小河白菜、善堂花生等平原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万亩以上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在西部山区,大力开发西部山区特色林果、小杂粮等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在淇河沿岸,重点抓好淇河鲫鱼、缠丝蛋等名优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名优产品基地。到2020年,形成平原传统特色农业区和西部山区特色农业带、淇河特色农业带“一区两带”特色农业格局。
优质农产品加工方面,发挥我市优质粮食、优质畜产品等原料基地优势,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重点打造肉制品加工、粮食加工两大农产品加工产业,着力培育调理快餐、休闲饮品两大新型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5∶1。
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着力抓好物质装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资源保护生态循环发展等七大工程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示范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