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 日报05版
          

警惕“防拐实验”的副作用

□祝建波

  近日,太原市民刘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参加了一项“防拐实验”,没想到实验结束后,孩子连续几天不想上幼儿园,她说害怕自己真的被坏人带走。(10月31日《山西晚报》)

类似的“防拐实验”在多地均有尝试,从实验结果来看,孩子们的警惕性令人担忧。这也致使防骗技能成为公认的儿童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情景式教学是近年来不少教育机构新尝试的手段,但针对它的优劣评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纸上谈兵看似具有震慑力,却难以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寓教于乐和情景再现等手段,能够对孩子的防骗意识进行强刺激,让孩子真正体会如何处理突发情况。而反对者表示,幼儿园和学校本是孩子们极其放松和信任的场所,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开展此类活动,难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此外,实验课中的“坏人”在欺骗孩子后,没有受到任何惩戒,这也将加剧孩子对于外部社会的整体不信任感。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儿童的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对其进行所谓的“防拐实验”切不可简单模仿消防演习模式,应谨慎规避其副作用。例如,在活动前做好预设工作,教学内容必须针对孩子的年龄段进行设定,不能用过于强烈的手段;在活动进行中和结束后应尽快介入正向鼓励和安抚,避免造成现实的身心伤害。此外,借助法制节目或邀请警方进校入园,也是不错的教学方式。

事实上,对于低龄儿童的安全保护,家庭、幼儿园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各方分时分地肩负起监护职责,就能给孩子搭建起一套安全体系。

(据11月1日《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