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守岁
2017-02-09 18:06:43
□于淑秋
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住在有暖气的宽敞楼房里,过年大鱼大肉吃着,电影电视看着,手机电脑玩着;家里有成箱的牛奶、饮料、干鲜果品及各种精美小吃。但我总觉得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淡了,一个单元里住着,邻居之间平时不串门,过年不拜年也不敲门,见面时虽然客客气气寒暄数句,但都不交底更不交心。
想想小时候的日子,真叫一个开心,尤其是除夕,那种浓浓的年味、浓浓的邻里情,叫人永生难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很贫困。鹤壁矿务局工人村没有取暖设备,家里冷得像冰窖。因我家是东北来的,屋里盘有火墙,每到除夕,左邻右舍30多口人都会聚到我家取暖守岁。
那时没有电视机,糖果瓜子都是稀罕物。母亲早早劈好木柴,将火墙烧得热热的,父亲就在火炉上炒花生米用来招呼大家。天刚一擦黑,邻居的孩子们便在外面喊:“快点儿,今天晚上都到于大娘家集合!”带着满头的雪花,他们忽地推开大门,冲到我家争抢小板凳。因大年三十儿、初一这两天“大人不许打小孩儿”,所以孩子们在除夕可以尽情地玩耍疯闹,胡喷乱侃,挤扛推搡,当时我父母的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
除夕的开场戏是我父亲给大家来一段东北人战严寒、斗冰雪、打日本、抓土匪的故事,然后由我母亲介绍东北人过春节的生活习俗。完后孩子们就开始唱歌、说笑话、猜谜语、出怪题、讲故事、开玩笑、起外号、拽洋腔、扮鬼脸、学狗叫,述说或现编从外面听来的稀奇事,甚至可以善良地互相揭短(如谁谁尿炕、谁谁偷白馍、谁谁成了结巴嘴儿、谁谁考试不及格等)、动手翻兜抢瓜子吃。还可以互相揪耳朵、梳小辫(限男孩儿)、捅胳肢窝、在手腕上画表、往脸上画眼镜贴胡子等等。孩子们嬉闹的结果是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那个开心劲儿就别提了。
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叫,屋内欢声笑语,温暖如春。各位邻居偎着火墙,吃着炒花生米,说着家长里短,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等过了子时,贺岁的鞭炮燃放以后,孩子们困得个个东倒西歪,眼皮打架,由各家的大人或领或抱着回家去。有几个不愿意走的,我父亲就留下他们,继续给他们讲故事,一直讲到下半夜。
这种清贫生活中的浓浓年味,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如今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大年三十儿晚上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电视荧屏上人美歌甜,色彩缤纷,节目异常热闹,但是我总觉得身边环境过于冷清,年味还是淡了些。
那时候,人们很单纯,心里不藏事儿,有什么烦恼互相倾诉,有什么快乐互相分享,有什么困难互相帮助。洗的衣服晾在院子里忘收了,天黑前总有邻居给收起来。有谁锁门外出了,就把钥匙放在邻居家。尤其是大年初一天刚亮,人们就开始串门拜年了,邻家的孩子扑通扑通地跪在我父母面前,高喊着:“于大爷、于大娘,俺们给您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