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队看电影、跑十几里路看演出,到在剧场欣赏舞台剧,建市60年来市民文化生活变化大选择多样化内容更丰富
2017-04-28 01:49:19
□本报记者 陈海寅
距儿童舞台剧《木偶奇遇记》演出结束已过去一个多星期,家住淇滨区福汇佳苑小区的王一浩还对演出念念不忘。今年11岁的他,已对电影、晚会等常见的文艺演出形式不感兴趣,但这种真人演出的儿童舞台剧是他第一次接触,所以兴致很高。
“我们小时候,能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就能兴奋很多天。听说哪里有文艺演出,跑上十几里路也要去看。”王一浩的妈妈李女士说,她从小在鹤煤集团四矿工人村长大,那时候位于山城区的红旗电影院生意特别火爆,很多时候要排很长时间队才能买上电影票。那时候对于她来说,能看一场电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只有考试成绩好了才有机会去看一场。
对于上世纪60年代便来到鹤壁工作的李爱国老先生来说,他初到鹤壁时的文化娱乐方式也是看电影。“鹤山区鹤壁集镇政府西边曾经有一座工农兵电影院,当时那里每到下班的时间就会挤满人,不少是从周边农村赶来的,大家都以到这里看一场电影为荣。”李爱国老先生说,那时候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看电影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文化娱乐方式。
今年46岁的市民王志才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迪厅、录像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相继兴起,给当时年轻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在当时,高水平的现场文艺演出还较为少见,每当听到哪家单位要举办文艺晚会,他和朋友们就是翻墙头也要进去看一看。他的爷爷是位戏迷,因为一些农村有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邀请戏剧团入村演出的习俗,老人一到春季便会住到乡下的亲戚家,就是为了方便现场看戏。
而今,王志才的父亲也成了一位老戏迷,但他看戏却比那时方便多了。每周六准时在市艺术中心开演的“芝麻官大舞台”,使老人经常能在宽敞的大剧场里欣赏到精彩的戏曲演出。对于王志才来说,周末带上妻子、儿子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也成了家常便饭。
“自从搬到新区住,就时常有民间文艺团体到俺小区和周边小区进行公益演出。”家住福田六区的王振军老先生说,能在家门口免费欣赏到热闹欢快的文艺演出,这在以前他连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