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你能想象吗?
40年前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引发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资料照片)。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



1994级考生万作芳的大学毕业证书。


  1977年,高考恢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40年来,高考影响着考生的人生轨迹,也镌刻着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的印记。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高考如何变革,中国人对知识的尊崇、对梦想的追求从未改变。在这张永无止境的答卷上,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各自的考题,都应当也必将给出精彩的解答。

1977年-1984年

高考恢复重建期

  1977年,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

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上班,晚上在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名高考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叩开了大学的校门,并在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人生命运就此改变。

那个冬天,不仅是这些“追梦人”个体命运的拐点,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拐点。

1977年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者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得到邓小平明确支持。从8月中旬开到9月下旬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激烈的争论后最终达成共识,改变“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方法,恢复高考。

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12月11日,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27万人有幸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77年: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

引发了不少家庭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

  新华书店的一名老员工忆起,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复习资料刚面世,就引发了不少家庭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排队的人群里除了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有的人拿着小板凳,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是半夜里来排队的。有的甚至全家出动,为了能多买几套,寄给远在外地的亲人。”

  据《上海出版志》记载,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共发行了7395万册,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有1160万人。

对于当年高考的盛况,77级山东考生刘相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我所在的那个小县城当时有90多万人口,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还不到50人。”

“恢复高考前两年,省内招生计划不足2万人。由于中断了十多年,报考的人很多。这么多人考试,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纸张不够。”1977年担任山东省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的胡家俊回忆,试卷要用60克的书写纸,需要几十吨;装试卷的纸袋,要用100克以上含木浆的牛皮纸,需要十几吨。这些纸张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是省里专门特批的。

那是积聚了太久的渴望,那是压抑了太久的梦想,那是一个国家重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旗的序曲……

1978年:“590万人过独木桥,录取率仅7%”

  与现在相比,当时高考竞争是惨烈的。1977年,570万考生,录取率为5%;1978年590万考生,录取率为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

  1978年,从部队复员仅仅两个月后,刘震云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

“如果没有1977年、1978年高考,那我可能会像我表哥一样,在建筑工地搬砖。”刘震云说。

同样在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张艺谋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跑到考场。彼时,他正在陕西农村插队,和农民一起下地干了3年,后来被招到咸阳棉纺织厂当搬运工,一干又是7年。后来,张艺谋如愿考上北影,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1985年-1998年

高校招生“并轨” 毕业不包分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决定》提出,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

可以说,《决定》是冲破传统计划体制樊篱所作出的决策。由此,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引发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

据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万作芳介绍,1984年后,随着招生多元化、保送生制度、高中会考制度、“3+2”方案和推进标准化考试等一系列高考政策出台,高考改革走向多元。

1996年,国家逐渐开始实施取消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制度。同年,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学费开始增加。

  2000年,师范类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标志着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1999年至今

高校扩招 全面网上录取

  1996年,广西、天津开始“网上录取”试验。2002年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85%,高校招生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

“网上录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招生领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可以看作高考领域第一次互联网+改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和保障高考向公开公正公平迈进。”曾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的瞿振元亲自主持了高校网上录取等多项改革,他告诉记者,过去的招生方式是高校派工作组到各个省市招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网络录取改革被称为“无争议”改革,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那个年代处于人情社会,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考取好大学、好专业,通过各种手段向招生人员递‘条子’,以致腐败之风盛行。”瞿振元说,网上录取工作展开后,“条子”就不起作用了。

在瞿振元看来,网上录取不仅使录取过程更加便于监督、监控,同时为进一步深化高考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条件。

2001年:“3+X”科目设置改革方案逐步形成

  2001年,高考“3+X”,以历史、政治、地理为文综,物理、化学、生物为理综的考试内容正式确立。

关于考试内容的改革,瞿振元将其概括为三句话: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

  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至此,持续13年的高校扩招改革走向终点。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4年至今: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开发布,提出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2015年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7年起,全国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语数外统考,其他6科任选3科。

2017年,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正在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语文科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等科删掉了部分选考内容,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与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考试制度。

  40年前,高考曾让亿万个梦想重新放飞。而今,我们从未离梦想如此之近——经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0载光阴荏苒,岁月将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往事定格成一幕幕全民的集体记忆,历久弥新。

  40载岁月如歌,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依然继续着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

本栏目文图综合新华社、《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