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水耕种大数据管控高产创建规模化经营
2017-09-13 01:50:21
上接第一版)在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粮食高产创建水平等方面,我市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如今,在我市大宗农物种植、多种养殖中,智能监控系统、自动喷灌系统、自动控温系统等先进技术,已运用到不少生产基地和高产示范片中。2009年,市气象局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在我市建设全国首家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试验基地,开展农情实时遥感监测。2012年,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个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示范面积100万亩以上,占粮食总面积的40%以上,先后创全国高产纪录25项,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实现12连增。今年4月27日,市政府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签订了全国首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整市制创建合作备忘录,推进我市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促进我市种植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目前,我市建有国家级、省级涉农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12家,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举措: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高效化发展
今年麦收时节,在浚县中鹤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麦田里,外形如同大黄蜂”的纽荷兰CX6080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其后紧跟着秸秆打捆机、播种机。这些如同变形金刚的农业机械过一遍,这片麦地连收带种就轻松搞定。中鹤集团副总经理侯兴福介绍,这3台“大黄蜂”平均每台每天可收割600亩小麦,是普通收割机工作效率的10倍以上,不到10天就能完成5万多亩地的收割任务,这在以前需上百人没日没夜连收20天才能干完。
“如今在我市广大农村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收种,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政府、农户、合作社、金融、担保、保险加龙头企业’6+1模式及‘种养一体化’模式,建设集群优质原料基地,形成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市委农办主任曹林淇说。
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蓬勃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据统计,目前全市发展种粮大户231家、家庭农场446家、农民合作社1644家,流转土地、土地托管等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3%。”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常志伟说。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12家,形成面制品、肉蛋制品、油脂加工、休闲食品等四大类1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我市农业人均产粮、人均肉蛋奶产量、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旱涝保收田、作物良种覆盖率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本着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土地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集中的原则,我市分批次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目前65%的行政村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得到融合发展,实现了新农村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