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3版
          

机器人穿上“白大褂”你的手术敢让它做吗?

根据设在上海的长海医院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提供的数据,从2006年引进首台手术机器人至今年2月,我国已累计开展4万余例机器人手术。

  但当你躺在病床上时,是否会有这样的担心:电压不稳它会乱挥刀吗?万一程序被黑客入侵……

全球最忙的手术机器人在中国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病房中,69岁的罗丹做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已满一周,半躺在床上有了说笑的精气神,“刀口小,术后恢复时间也短,医生说我现在就可以出院了。”

负责手术的医生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共先。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让他首次不用自己手握手术刀,单靠操纵手柄也能完成手术。“人的手腕只能前后左右4个自由度,机械臂‘手腕’有7个自由度,能自由旋转540度。”

今年1至8月,为罗丹完成手术的这台机器人,共完成640例复杂手术,单机手术量高居全国第一。“中国的第一,也就是世界第一。”王共先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单机手术量排名前三的机器人都在中国。

机器人做手术时,电压不稳咋办?

“我相信科学技术。”大学期间就读机械制造专业,让罗丹在医生提供的两个手术方案中更倾向于机器人手术。“但坦白来讲,多少还是有点疑虑。这毕竟不是操作机床,如果电压不稳或者突然停电,会不会给你其他地方来一刀。”

保障机器人手术安全,安全性设计是最基本的保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欧勇盛说,机器人机械臂设计模仿人手功能,可自动滤除震颤,一秒钟可纠正上千次,即便医生的手出现轻微颤抖,装有手术器械的机械臂也不会抖动。

“在一次手术过程中,我们发现3D镜头的光束出现问题,机器人当即自动停机。”王共先告诉记者,手术机器人设计的紧急叫停和撤出等功能,都能避免因电压不稳、停电等情况引发的故障。

但真正能带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王共先2017年初获颁500例机器人手术证书,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成为全国机器人手术临床示范教学中心。“和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要做更多的沟通,你要努力让病人明白,机器人只是医生手中的工具,还是要由医生操作。”这是他近3年来的最深感触。

手术机器人要求更高水平的“同事”

在王共先的设想中,未来的医院中,将不仅仅有手术机器人,或许在门诊大厅就有引导患者的导诊机器人,在病房有帮助患者翻身的陪护机器人。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提出,开展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智能手术中心的试点示范。

作为王共先的在读研究生,1990年出生的白汉祥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曾经他的导师做一台泌尿外科手术,需要一个主刀,外加三四个助手,如今有了机器人的帮助,只需一个主刀和一个护士。他不得不担心这是否意味着自己的就业前景或将更加严峻。

王共先给弟子的告诫是,手术机器人是更先进的手术平台,接受并用好手术机器人是大势所趋,也意味着未来的医院对医生的要求更高,智能化的工具需要更智能的人来掌控它。

然而,这个55岁的外科医生始终坚信,无论机器人如何智能先进,都不可能取代医生。“不论机器人再进化,也不会有人类的直觉和情感,而这是病床上的患者最需要的。”王共先说。

  (据新华社南昌9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