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不一样的自己
2017-09-26 23:29:05
□王鹏
最初看到《看见》这本书,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名记者如何成长的书。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至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看见》是柴静10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她只是在讲一个个鲜活的人——这10年中所经历过一些事件里的人。这10年,她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再到现在的宽厚。
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正是因为这样,我喜欢上了这名记者,这位主持人。
记者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柴静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和事,那些事件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即使只是一些简单记录,字里行间能让人感受到她对细微事物有一种天生的洞察力,她能把人看透、把事儿看透。
书中引用了柴静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简单描述这些片段或用这些片段来显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写的是自己这10年中走过的路,她的成长。经过10年的探索,有一天柴静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读过序言,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重识不一样的自己。在我看来成功要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应尊重自己的内心制订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整本书读完,最难忘的是她书中的这句话: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柴静这10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10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地蜷缩到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