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日报07版
          

淇县南关中心小学学生参观民族(民俗)博物馆探寻朝歌农耕文化根脉


 文博副研究员王小运结合藏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本报记者 田长海 摄


本报讯 (记者 田长海 通讯员 刘颖)爷爷的爷爷用的农具长啥样?3月26日上午,淇县南关中心小学的学生走进淇县民族(民俗)博物馆识农具、知农事。

淇县民族(民俗)博物馆是淇县关工委青少年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基地,藏有3800多件当地上世纪80年代甚至古代的犁、耙、镢、锨等农具和农民生活用品。馆内乡土气息浓郁,一件件器具像一位位老者,向学生们讲述着传统农耕文化。

 学生们或贴近藏品凝眉屏息仔细观察,或争相向引导参观的馆长付同喜、文博副研究员王小运提问。六年级学生陈俊君感叹:“这么多老物件,件件都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南关中心小学校长耿振丽说,这些有形乡土教材,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民族自豪、文化自信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