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引进育强产业提升脱贫底气

上接第一版)但对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来说,找份活儿干并不简单。今年68岁的脱贫户刘春叶就是如此。

“我这么大年纪了,上哪儿打工都没人要。”刘春叶说,外面工作难找,就近干的话又没合适的活儿。

河南鹤鑫家具配件有限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让刘春叶在家门口就业成为可能。

“厂里主要生产自攻螺丝和铁钉等家具配件,产品销路啥的都不成问题,就是缺少资金,规模做不大。”该公司总经理郭记才说。

看到这种情况,对口帮扶刘井固村的市银监局帮助企业协调银行信贷资金11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资金到位了,企业扩产了,用工岗位多了,像刘春叶这样出不了远门的中老年村民也有了活儿干。目前,这家企业已经为近10户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这些家庭摆脱了贫困。

多管齐下、政策 兜底,让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不掉队

 妇女进了服装厂,男性劳动力获得了家具配件厂的岗位,但仍有一些村民因年龄大、文化低、技能弱,劳动能力欠缺,生活困难。咋办?

“像这种家庭确实有困难的老弱病残群体,就需要我们采取政策兜底、提供公益岗位等方式来进行保障。”周福军说。

村民刘福顺就从中受益不少。刘福顺家共3口人,儿子体弱,干不了啥重活儿,孙子患先天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即便年事已高,刘福顺仍然是家里的顶梁柱。

“俺孙儿还在新乡住院呢,儿子既要到外面打工,又得抽空照顾俺孙儿,一年能干三四个月就不错了。”刘福顺说。

“刘福顺家人少地多,就是因为有病人把家给拖累了。像他这种情况,我们就得帮他把挣钱的办法想到,把扶贫政策给他用足。”刘书月说,村里根据刘福顺家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兜底保障,为他办理了低保、大病保险等,还结合他的劳动能力,为他安排了一个村卫生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现在他家六七亩地流转出去一年就是1万多块钱的收入,干保洁一年也能挣6000块钱,加上他儿子在外打工一年多少也能挣回几千块钱,他家也在2016年底脱贫了。”

从在家没啥事到进厂拿工资,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刘井固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52户200多人,减少到2016年的28户87人,整村脱贫摘帽;再减少到2017年底的10户20人,实现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非贫困人口致富有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现在正是刘井固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大好时机。”周福军对刘井固村的未来十分看好,“下一步,我们准备在村里原有产业的基础上,申报全市的乡村振兴试点项目,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让村里的产业更兴旺,老百姓生活更富裕。”

记者感言:

近几年,记者多次去刘井固村采访,每去一次,都会发现许多新变化。从村容村貌的改善,到产业扶贫基地的建立,再到贫困户一户户脱贫、村民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第一书记跑前跑后、汗洒黄土地的辛劳,是贫困群众从“等着扶”到“争着富”的转变,更是产业扶贫基地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只要把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产业扶贫的平台搭建起来,把贫困群众的干劲调动起来,脱贫攻坚就一定能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