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我国第二十五个碘缺乏病防治日。市疾控中心提醒:由于我市外环境缺碘状况没有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要想体内不缺碘,须坚持食用碘盐
2018-05-16 02:23:49
□鹤报融媒体记者 刘倩倩
5月15日是我国第二十五个碘缺乏病防治日。今年的主题是碘亮智慧人生,共享健康生活”。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关系极为密切。碘的摄入量不足将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我市的情况如何?哪些人群要重点补碘?
15日,记者采访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所所长陈俊生。“我市碘缺乏病大规模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专业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如今整体情况良好。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让孕妇、胎儿和婴幼儿科学补碘显得尤为重要。”陈俊生说。
碘缺乏病可预防,食用碘盐是最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
陈俊生介绍,碘缺乏病是机体因缺碘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碘缺乏病或轻或重,严重者可能影响孩子的身高及智力发育。“碘是人们发挥理解力、创造力和运用逻辑思维的‘保护神’,受威胁最严重的是儿童和妇女。”陈俊生告诉记者,胎儿期和婴幼儿期(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克汀病、聋哑、斜视、痉挛性双侧瘫痪、体格发育障碍、智力损伤等严重缺陷。
碘缺乏也会影响妇女生殖功能,导致流产、死产、胎儿先天性畸形,婴儿低体重出生率和死亡率增高。对成年人来讲,缺碘会造成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机体潜能不能发挥、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等后果,会影响学习、工作乃至生活。
“碘缺乏病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预防方式是食用碘盐。但是,外环境缺碘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要想体内不缺碘,必需长期坚持食用碘盐。”陈俊生说。
我市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近50年,群众从“要我防病”转变为“我要防病”
陈俊生介绍,我市碘缺乏病大规模防治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在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市地病办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市西部山区人群进行了病情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山区人群缺碘明显,病情严重。生活饮用水含碘量仅为0.8ug/L,远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0ug/L的标准;成人尿碘中位数仅为78.9ug/L,与国家要求的100ug/L以上相去甚远。而整个人群甲状腺肿大率却达到了17.5%,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5%的标准。
对此,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要求各有关部门加大对碘缺乏病的防治力度,控制碘缺乏病病情,保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和少年儿童智力发育。全市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了很多工作:财政部门购买加工碘盐的机械设备,改变了人工加碘不均、防病效果不好的局面;盐业部门规范加碘流程,保证了合格碘盐的供应;卫生部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病区,分片负责,为群众肌注碘化豆油强化补碘,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部门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传播给病区群众,增强了他们的防病意识。陈俊生说,我市开展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近50年,群众由以往的“要我防病”转变成了“我要防病”,有力地促进了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但不容乐观
由于我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虽经历多次领导换届,但每一届领导都非常重视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要求各县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和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努力控制碘缺乏病病情,保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和少年儿童智力发育。
正是因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才使我市碘缺乏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在2010年接受《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一五”规划》终期考核评估时,我市两县三区均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陈俊生介绍,虽然我市已经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但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人们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要想体内不缺碘,须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对于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胎儿、婴幼儿、学龄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重点补碘,因为这些人群都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更易受到缺碘的危害。”陈俊生提醒,坚持食用碘盐是我市预防碘缺乏病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