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脱贫梦“种出”致富路
2018-05-22 02:34:25
(上接第一版)秦来喜是残疾人,大儿子29岁了还没成家,小儿子还在上初中,家里家外全靠妻子苏凤枝一人操持。“多亏李建新书记帮俺媳妇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不然家里真是过不下去了。”秦来喜说,妻子现在在离家不远的农业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50元钱。
“去年全村种植了30多亩红薯,户均增收1000元,今年又免费发放了12万棵红薯苗,种植面积有40多亩。”李建新说。
在发展特色种植的同时,李建新因人因户施策,运用教育扶贫、社会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使贫困户尽早脱贫。今年74岁的郭立生患有腰椎病、滑膜炎等疾病,老伴儿瘫痪在床25年,全家重担全压在打零工的儿子身上。“多亏扶贫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关心,我们家才有希望渡过难关。”郭立生说,村里为他家申请了重大疾病救助金、生活补贴、残疾人补贴、护理补贴,加上4亩地的粮食收成和分红,另外儿子和儿媳通过转移就业也有工资,全家每年收入有2万余元。
贫困户程保水手部残疾,没有固定工作,妻子离家出走,两个孩子都在郑州读中专,开销很大。“两个孩子每年的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扶贫干部为两个孩子申请了‘雨露计划’扶贫资金。每年两个孩子一共能领到助学补助4000元,我的压力小多了!”程保水说。
今年56岁的郭玉娥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儿,爱人去世十几年了,两个孩子在山城区打零工。“孩子以前还给我零花钱,结婚后开销一大就顾不上我了。村里安排我做保洁员,打扫村里的道路,一天两次,每月600元,我很乐意干。”郭玉娥说。
记者感言:如今,朔泉村33户贫困户中31户已顺利脱贫,但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贫困户脱贫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了扶贫工作的重点。村里一方面发展特色种植,一方面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计划把朔泉村打造成一个集采摘、观光、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贫困户可以在基地打工,未来还能以“基地+农户”的模式自己搞种植,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