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心聚起来
让弱村强起来
2019-04-26 08:34:13
杨吴村村民填平了臭水沟,在上面建成一个近1万平方米的游园。图为工人在栽种绿植。 本报记者 王利英 摄
(上接第一版)“村里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村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我们只能一边改善人居环境,一边按照轻重缓急逐一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送走几名村民,弄明白记者来意后杨春利说。
过去污水横流惹人烦,现在雨污分流受称赞
10米宽东西走向的村道两侧,种植着绿化树,绿地和村道的窨井盖上分别有“污”“雨”标识。
“这是村里的主干道,以前路南被村民们搭建的临时板房占了一部分,路北被村民开辟的小菜园占了一部分,主路只剩下6米宽,村道窄、错车难。”杨春利指着村里东西走向的大路说,“我们从改善人居环境抓起,动员村‘两委’干部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关系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用了1个多月,最终将20多间临时板房拆除。然后,我们将村主干道向南北方向各拓宽2米,又在路两侧种植了绿化树。”
“春利,现在污水少了,大路上的水不往胡同里流了,我们胡同啥时候挖雨水管道呢?”采访时,村民杨文林询问。
“村里的雨污分流管道是新修的,之前村里别说排水管道了,连排污管道也没有,村民们的生活污水乱排,村里环境卫生较差。因此,我们决定高标准修建雨污分流管道。刚开始部分村民不同意我们在他们家门口挖沟,于是我们先在村主干道修建雨污分流管道,现在村民看到效果后,开始主动邀请我们了。”杨春利说。
臭水沟变游园,群众脸上笑开颜
从村委会出来向西,记者看到一个小游园。游园呈长条状,沿村里南北主干道而建。
“这个游园以前是个臭水沟,也是村里人扔垃圾的地方。”杨春利拿出手机调出照片让记者看,只见沟的一侧堆满了垃圾。“在征求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后,我们将沟里的垃圾清理出来,然后将沟填平,建设了近1万平方米的游园。”杨春利说。
游园还在修建中,记者看到游园南侧盖了一座公厕,公厕北边是一个多功能健身广场,再向北,不同形状的小道两侧,工人正在栽种绿植。
“以前这里臭气熏天,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多得让人受不了。现在好了,一出门就是小公园,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村民杨春茂家与之前的臭水沟仅有一路之隔,说起村里的变化,他连连称赞,“春利干得不错,这不,沟填了、公园建起来了、外墙保温做了、天然气也通到家里了。”杨春茂指着厨房的天然气炉灶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用液化气,平均40天用一罐,100元.现在天然气开通正好1个多月了,花了不到40元,省了不少钱呢。”
随着杨吴村人居环境日渐改善,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逐一得到解决,杨吴村村民对村“两委”干部的工作越来越支持,人心也越来越齐。“以前开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商量事儿,村民要么不参加,要么见面就吵闹,商量不成事儿。现在村民心齐了,事儿也好商量了,杨吴村也从我们办事处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栗培元说。
“活儿不是我一个人干的,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努力的结果。”说起村中变化,杨春利这样说。“村里得有集体经济才行,不能总向上级伸手。现在我们村环境好了,大家计划建一处养老院发展村经济。”谈起下一步发展,杨春利不假思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