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鹤壁技师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纪实
2019-04-25 23:01:52
思政课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鹤壁技师学院学生在上思政课。
鹤壁技师学院学生清明节在市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
□本报记者 赵静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学校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等提供了重要遵循。”4月23日,鹤壁技师学院院长张吉生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要不断与时俱进,并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结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改革创新。
坚持“八个统一”,守正思政教学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八个统一”,即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先行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思政课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核心。”张吉生说,思政课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帮助中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多年来,鹤壁技师学院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和主管部门要求开设思政课,全校共8300余名学生、82个班级,每个在校班级每周开设2节思政课。
“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张吉生表示,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八个统一”,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要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正思政教学,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鹤壁故事。
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阶段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职学生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根据他们的成长规律,开办具有他们这个年龄段特色的思政课尤为重要。”张吉生说,思政课教师应该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我们每学期都会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师德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们还根据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将课程内容排练成小品、讲身边案例等形式向学生讲授思政内容,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性格活泼、动手能力强等特征,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进行授课,把思政课讲到学生们的心坎里。”张吉生说,如果想把思政课上好,中职院校教师不仅要让思政课有意义,还要不断创新,让它有意思,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口味”。一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在心智上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作出改善。只有把思政课上得有意思,学生们才会印象深刻,这些思想道德观念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延伸思政教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必须要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张吉生说:“学校要完善教学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素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的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张吉生表示,思政课教师要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引导学生坚持做知行合一的示范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除此之外,对于思政课,学校不能只重视学校教育,还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学校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将学生带到社会中,让他们真真实实感受来自社会的教育。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红色基地游学、社区服务等活动,还有目前正在参加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做文明交通的支持者、监督者、参与者、践行者。社会各界也应注重思政课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熏陶。”张吉生表示。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全方位和终身性教育。家长应该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为孩子提供坚强的思想后盾。”张吉生说。
(本文配图由鹤壁技师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