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光———苟坝马灯的故事
2019-07-16 01:46:06
□新华社记者 黄可欣 李惊亚
苟坝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这里有一座红军马灯陈列馆,其中的一盏马灯有着特殊意义。
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3月10日凌晨,中革军委接到红一军团林彪等的急电,请求攻打打鼓新场(今贵州金沙县城)守敌。打鼓新场距苟坝百余里,堡垒坚固,易守难攻。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记载,就是否攻打打鼓新场的问题,中央负责人在苟坝进行讨论。与会多数人主张打,毛泽东在全面分析敌情后,坚决主张不能打。
会开了整整一天,争论很激烈,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打,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不能“啃硬的”,应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最后,主持会议的张闻天搞民主表决,决定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的命令,11日晨下达。
周恩来在《党的历史教训》中回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第二天一早再开会,把大家说服了。”
后来得知,蒋介石已令重兵驰援打鼓新场,红军如是真去硬攻,必将陷入重围。
《红军长征史》记载,毛泽东就在苟坝提出,今后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那么多人指挥,否则会贻误战机。1935年3月12日,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等提议,特在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即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党史专家评价苟坝会议在红军长征中的意义:一是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计划,使红军免遭重大挫折;二是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他在红军中的指挥地位。三是明确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职权,为实现他早已谋划的“把滇军调出来”、西出云南渡过金沙江入川的战略计划奠定了基础。
(据新华社贵阳7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