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日报04版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发出新技术让厨余垃圾、秸秆等在堆肥桶内发酵30天变成有机肥

据新华社成都7月15日电 记者 吴晓颖)把厨余垃圾、秸秆、动物粪便放入1米多高、容量220升的堆肥桶内,撒入专用腐熟菌剂进行快速腐熟发酵。30天后,垃圾被降解为棕褐色像土壤一样的有机质,在桶外经过二次腐熟,就能实现终极变身成为“黑黄金”——有机肥。

这一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东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研发的村镇生活有机垃圾就地快速腐熟肥料化成套技术,正在成都市双流区试点应用。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为简易填埋和露天焚烧。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布广、规模小、成分复杂等特点,李东团队自主研发了将湿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该技术包括快速腐熟与恶臭控制一体化堆肥机、环保型户用式堆肥桶以及堆肥腐熟菌剂。

在可腐垃圾堆肥过程中,腐熟菌剂能够起到压缩堆肥周期、减少养分损失的作用。李东团队筛选出蛋白降解菌、油脂降解菌等堆肥功能微生物,经过生物拮抗测试等实验,将其组配研制出针对不同有机废弃物种类的专用腐熟菌剂产品。

“一体化堆肥机设备占地20平方米,每天可处理约500公斤湿垃圾,适用于社区;户用式堆肥桶每天可往里投放3公斤湿垃圾,一层垃圾一层腐熟菌剂放进去,即可完成腐熟过程,其自热温度可达70℃,能有效杀灭病原菌、蛔虫卵。”李东介绍,堆肥设备与腐熟菌剂配合使用,能将原本需要60天到90天的腐熟周期缩短到15天到30天。

 相关链接: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