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日报04版
          

虻类嗜食温血防制不可忽视



吸血的病媒生物,您能想到哪些?蚊子、白蛉、虱子、跳蚤……还有一种可在牲畜中传播疾病的病媒生物,也是依靠吸血为生,名为虻。

虻有哪些形态特征?有哪些生活习性?会产生哪些危害?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爱卫办的工作人员。

问:什么是虻?

答:虻是分布在世界各地最能吸血的病媒生物之一,常见的是牛虻。它嗜食温血,依靠吸血在家畜中传播疾病,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1942年,全世界已知的虻类达2500种,现知约3500种到4000种,分隶于200多个属。中国1976年已有虻类记录近200种,2001年记录虻类近300种。

问:虻喜欢在哪里生活?

答:虻喜欢生活在近水温度较高的地方,水田、沼泽地、苇坑、静水附近是它们生儿育女的理想环境。它们往往将卵集中产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叶上,幼虫一孵化便掉入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时才游到岸边。

问:虻有哪些形态特征?

答:虻体型形粗壮,飞翔力极强,成虫很像一只特大号的苍蝇,体长6至30毫米。因为它们飞翔时带着嗡嗡声,速度很快,好象在乱飞一样,因而俗名叫瞎虻。

虻和其他吸血生物一样,只有雌虻吸血。雌虻口器非常发达,上、下颚及口针极为锋利。每当吸血时,雌虻会用这三件利器划破动物的皮肤,使血液慢慢渗出,就算坚韧的牛皮也不能幸免。血液流出后,虻再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将血吸进体内。虻很贪食,一群虻在叮咬牲畜时,常使牛马浑身血迹斑斑。

问:虻有哪些生活习性?

答:虻的幼虫一般为水生或半水生,纺锤形。除一小头外,身体有11节,每节有一隆起环,以便移动,末端有呼吸管。虻的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虻嗜吸血液,每次只需数分钟就能吸饱血液,有时也吸取花蜜。雌虫有较强的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容易受其侵袭,有时人也难逃其侵袭。动物被小型虻咬伤一次失血可达40毫克,最大型的虻如瘤虻等,一次可使动物失血200毫克。

问:虻会产生哪些危害?

答:叮咬后的伤口在虻类唾液的刺激下会形成肿包,让牲畜疼痛难忍。据统计,乳牛可因虻的叮咬产奶量明显下降。虻除了能在牲畜间传播传染性贫血病外,还能传播其他很多种人、畜疾病,如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等地流行于牛、犬之间的苏位病,此病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骆驼身上发生,造成了很大损失。此外,虻还可机械地传播炭疽病以及牲畜腰麻痹病、脱拉病、睡眠病、大脑炎、小泡牲口炎等。

问:虻有没有益处?

答:虻虽然危害极大,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尸体可以入药,具有破血逐瘀、散结通经的功能,适用于血滞经闭、跌打瘀痛等病症,系常用中药材之一。

问:如何防制虻?

答:虻在自然界滋生区域较大,即便此地有所防护,其它地区的虻飞袭过来,同样可造成危害。因此,防制虻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明显的效果:可在牲畜生活的区域以烟雾剂灭虻,会有一定效果;在虻类幼虫滋生的水面上撒矿物油,并将水边产有虻卵的植物叶子处理掉,或填平一些小洼,可以破坏虻类的滋生地。

自然界有一些昆虫是虻的天敌,对虻类有一定杀灭作用。利用生物方法消灭虻类,也是对其防制的重要方法之一。黄胸黑卵蜂可将卵产在虻类卵中,使虻在未发育为幼虫时夭折于卵中;瓢虫、隐翅虫、蜂的幼虫喜食虻卵,一些金小蜂还喜欢将卵产于虻类的幼虫体内,一些线虫也喜欢寄生于成虻体内或蛹内。此外,有些真菌也可使虻感染疾病而亡。

    (本报首席记者陈海寅整理)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