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证
2019-11-25 08:50:46
□张新亮
周末回老家淇县黄洞乡柳林村摘花椒,从淇县县城驱车到庙口镇后,一路向西渐渐入山,水泥盘山路随着山势不断旋转抬升,八一林”是必经之地,当浓郁的山林映入眼帘时,我对靳月英的敬意油然而生,这密密的树林、叠叠的青山就是对她最高的褒奖。
花椒树种在山上,上山的小路几乎全被遮挡,路旁草木丛生,长得密不透风,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苍鹰在头顶盘旋俯冲,偶有山鸡、野兔在林中出没。越走越高,登高望远,青山如黛直至天际,犹如涌浪相连高低起伏,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美不胜收。
一边摘花椒,思绪慢慢回到老家山村过去的时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描写的就是我儿时在这里的生活景象。那时村里家家户户还是烧柴火做饭,烧煤做饭少之又少。由于玉米秆、麦秸秆、芝麻秆等不经烧,且要留着冬春季节喂养牲口,大伙儿纷纷上山采挖荆条根(俗称“荆条疙瘩”)烧火做饭。那时候,一根柴草棒一截枯木棍都能派上用场,这都已经到了连根拔起的地步,山上的草木怎么可能长得起来?放眼望去,满山都是裸露的石头,大片大片的灰褐色之间,幸免的草木倒成了难得的点缀,那一点绿给艰难的生活带来一点生机和希望。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乡亲们开始烧煤做饭。加上国家在太行山连年的飞播造林,特别是随着植树造林的大力推进,山上的草木慢慢地生长起来。
爷爷当时是村里的护林员,每当回老家看望爷爷时,他都要领着我爬上村东的山坡,去看看那仅有筷子粗细的树苗,期盼着它们赶快长高。爷爷经常说,山上不能没有树啊。为了这些小树苗能够活下来,爷爷曾经吃住在山上,日夜巡查,防火烧、防牛羊啃。2001年,爷爷去世时,山上栽植的柏树已经成活。如今,在乡亲们的共同呵护下,这些柏树早已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大山。每当看到这些繁茂的柏树,我就会想起爷爷,这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向南越过几座山,就是靳月英居住的淇县黄洞乡鱼泉村,我仿佛看到了她在山上弯腰挖坑植树的身影。让荒山绿起来是党心民心所向,在群山的怀抱里,鱼泉村种树最多、贡献最大的当数靳月英。
1984年,靳月英决心种树时已经61岁了,老人在山上砌了座石屋,刮风下雨就吃住在那里。在靳月英的影响下,1985年开始,13位村民也先后上了山,组成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队”。趁着下雨栽的树好活,每逢下雨别人往屋里钻,他们往山上冲。1994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铺开。
1995年春天,淇县号召干部群众“向靳月英学习,向太行山宣战”,10万大军战太行,植树造林。靳月英带领全家人汇入“洪流”,一个个成了带领种树的好手。现在,淇县的群山里又见到小叶朴树等植物,狼、野猪、猴子、金钱豹等野生动物也有了踪影。
在我们面前,耸起的这一座座绿色的山峰,是这个时代给予子孙最大的福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木茂盛,涧水长流,瓜果飘香,空气清新……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靠着自然生态的改变,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积极开发乡村游,办起农家乐,建成新民宿,让山区变景区,穷路变富路。
快看,快看,大石岩村、赵庄村、王家村、桑园村……每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令人惊叹、流连忘返。
顺着花椒树上挂满的一嘟噜一嘟噜红通通的花椒望去,老家的河道已经整治一新,通往山上景点的台阶时隐时现,相信不久,这里也会人声鼎沸,游人如织。
漫步在朝歌文化园、淇澳翠境园、淇河湿地公园、淇县赵家渠水系公园,繁花盛开,枝叶摇曳,孩子嬉闹,漫步徜徉,令人陶醉的画面随处可见。鹤壁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重点突破,点面结合,久久为功。
西依太行听鹿鸣,东临淇河观鱼跃。这样的美景重回鹤壁大地,这里的人们尽享诗意生活。这是历史的期待,人民的选择,时代的凯歌。
青山作证,一路阔步前行的鹤壁蓬勃昂扬,青春靓丽,魅力四溢。我们有理由坚信,当前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六城联创”,必将会让高质量富美鹤城的画卷更加精彩地展现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