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头版推出重磅文章深度解读我市高质量发展“煤城”迈向“美城”———鹤壁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探访
2019-11-28 08:09:00
鹤壁新貌 管俊卿 摄
□河南日报采访组 | 刘雅鸣 张华君 张海涛
杨凌 郭戈 刘晓波 赵一帆 蒋晓芳
鹤壁,是座怎样的城市?
同样的问题,时间会让答案变得迥然不同。
过去,典型答案是:这是一座“煤城”,依煤而建、因煤而兴。人们印象里,这座资源型城市灰蒙蒙、黑乎乎。
现在,鹤壁人底气十足地回答:这是一座“美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优良,50多张国家级试点示范“名片”彰显着城市的崭新魅力。
“迥然不同”的答案背后,是这座城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解与生动实践。
今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这是我省针对省辖市出台的首个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意在为全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路径。
古老淇河边,这片跃动着勃勃生机的土地,又一次站在了新起点上。
近日,本报采访组走进鹤壁,品读这颗“豫北明珠”的独特气质,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色彩之变:
绿色理念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鹤壁得名,缘于传说“古有仙鹤栖于南山峭壁”。
初冬时节,行走在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彩色植被环抱着清澈如碧的河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在公园一角的鹤苑里,高贵优雅的丹顶鹤、热情开朗的非洲鹤、能飞越珠穆朗玛峰的蓑羽鹤,与有“君子鹤”之称的当地灰鹤比邻而居,怡然自得。
鹤壁观鹤,曾是鹤壁人的一个梦想。但本就珍稀的鹤类对生态环境有着相当苛刻的要求。
而今,世界上现存的15种鹤类里已有9种在这里安家。群鹤聚于一堂,成为淇水之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鹤引进鹤壁后适应得很快,得益于淇河洁净的水质和优良的生态。”鹤壁国土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张飞介绍。这位学城乡规划专业的鹤壁小伙子,谈起各种鹤的性情,如数家珍。
淇河,一条从《诗经》中流出的河流,在鹤壁持续多年的呵护下,因水质而声名远播——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流经城市而未被污染的河流。
沿着绵延30公里的淇河生态文化风貌带向下游而行,美景让人目不暇接。绿荫里散步,廊亭下咏诗,沙滩上嬉戏——徜徉于淇河边,吟诵着《诗经》里的句子,今人古人亲切握手。
“这要在过去,空气里一天到晚都飘着黑色粉尘,白衬衣穿一天就得洗了。现在好了,水清了、树绿了,上街很少戴口罩了,呼吸也比过去畅快了!”正在淇河边锻炼身体的市民李定国对记者感慨。
“每天早上,我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看空气质量咋样。”一位市领导看着手机里的环境数据表,由衷感慨,“不搞高质量发展不中啊,都是逼出来的。”
像这样“早起先看空气”,已成为当地干部的习惯。不光看空气,大会小会说生态、茶余饭后谈环保,也已不足为奇。
今天的高度关注,源于昨天生态状况的困窘。
回溯历史,鹤壁煤炭产业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形成大面积采煤沉陷区,空气、水受到污染。半个多世纪以来,当地生态和地质环境持续遭受破坏,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鹤壁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将“生态美”作为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的“第一美”,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体系,实现了由“黑城”向“绿城”的生态嬗变。
在鹤壁生态优先发展之路上,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鹤壁市在为期3年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先后实施绿地广场、城市道路、雨污分流、河道治理、水源涵养、建筑小区六大类建设项目270多项,累计投入资金约34亿元,实现了“小雨不湿鞋、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鹤壁市区有座桃园公园,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海绵公园。
走进公园,芦苇摇曳、绿草如茵。公园道路都用透水砖铺成,植草沟可将雨水收集起来,作为卫生间、绿化等用水。多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桃园公园能吸收80%的降雨量。
海绵城市建设还实现了地下水回补、净化水质、提升环境质量等功能,促使试点区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2017年地下水位较2015年上升1.52米。
鹤壁还是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连续两年在全国试点城市绩效考核中均为优秀,并荣获“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典型模式示范基地”称号。
从黑到绿再到多彩。除了鹤的光临,这座城市的色彩之变也是对其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回馈。
用语之变:
产业转型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采访鹤壁产业发展,干部群众口中专业术语的变化,让人印象深刻。
以前,“煤电”“矿井”“产值”曾经是鹤壁人挂在嘴边的话题;现在,“云计算”“数字经济”“聪明增长”等则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