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房成景花椒树生金———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淇县黄洞乡温坡村
2020-05-01 09:26:04
温坡村的石头房墙面工整,均由大小不一的青色方石垒成,有的方石重达千斤,很有气势。图为该村杨家大院。
□本报首席记者 张心致 文/图
暮春时节的太行山麓,满目苍翠,静谧如画。淇县黄洞乡温坡村就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
4月27日,记者走在蜿蜒的山路上,远远就能看到,温坡村一栋挨一栋的石头房子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坡之上。
靠山吃山。“石头”是温坡村的一大特色,石路、石桥、石墙、石碾、石凳随处可见,村内有300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青灰色石头房。也正因如此,该村于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深山“石头村”
成为打卡地
温坡村包括4个自然村,分别是温坡村、桃胡泉村、羊圈村、古石沟村。
最具代表性的石头房子在古石沟村。该村房屋相对来说更为大气,三层楼的石头房子随处可见。
杨家大院、秦家大院和贾家大院在周边很有名气。这3座大院的布局很像四合院,四周是两层或者三层的石头房子,一层不下20间,且每层高度都超过2米,墙面工整,均由大小不一的青色方石垒成,很有气势。
“你猜这块石头有多重?”领着记者参观的温坡村党支部委员冯培云指着一面墙说。
一块长近3米、高约30厘米、厚约50厘米的大石头安静地垒在墙中。
“这得有多重?盖房子时咋抬上去的?”记者煞是疑惑。
“这块石头重1000斤左右。”冯培云说,“盖房时先搭个木梯子,五六个人一起抬上去。”
记者绕着院子走一圈,墙上一两米长的大石头有很多。“过去,人们都是趁农闲时才有空盖房,一栋石头房盖两三年才能完工。”冯培云说,这样算下来,这几家大院全部完工各需要一二十年。
很多房屋的具体修建时间已无从考证。“这些石屋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盖的。”冯培云说,“最长的可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一块石头上,依稀刻有“道光年间所立”的印迹。
走在石头铺地的小巷里,两侧的农户家家门不闭户,偶有鸡鸣犬吠,宛若世外桃源。不时,还会遇到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边参观边拍照。
守着如此秀美的景色,温坡村为啥曾是贫困村?冯培云说,过去这里交通不便,山货运不出去,村民只能守着“靠天收”的山地过苦日子。
“这几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冯国爱说,村口的农家乐就是他3年前开办的。
最初,冯国爱的农家乐只有自家的3间房。这两年,他先是在西边新盖了4间房,后来发现还不够用,就又在上面加盖了一层,如今上下有14间房,规模越来越大。
“下边搞餐饮,上边做客房。”冯国爱说,他这几天正忙着准备食材,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
优质花椒树
变身“摇钱树”
香味浓郁的“大红袍”花椒,是温坡村的另一大特色。
沟坡地、村头、路边、庭院都遍布着花椒树,枝头正开着小米粒大小的青色小花。
温坡村的花椒有独特之处。驻村第一书记关金根介绍,这里的花椒成熟后,鲜红欲滴的花椒香味浓郁,在花椒采摘晾晒季节,满村都是花椒的香味,拿着花椒用指甲一掐就有一股椒油流出,麻味儿十足。“这就是俺村花椒的奇特之处。”关金根说,“俺村土壤、环境独特,同样的种子在别的地方结出的花椒颜色发乌、麻香味儿淡,连椒油都挤不出。”
温坡村种植花椒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现存淇县县志记载,早在清朝道光年间,温坡村就从外地引入了优质花椒树种,对其原有的树种进行改良,山上遍布花椒树,并种植至今。
“除了品质好外,俺村的花椒还能比其他村的花椒早熟一周,一斤能多卖四五块钱。”关金根说。
依托这一优势,温坡村大力发展花椒种植,让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如今仅剩1户1人因病还未脱贫。
“现在俺村只种花椒,一亩地至少收100斤,按去年一斤40块钱算,一亩地收入4000多块钱。”温坡村党支部书记王长海说。
“靠着种花椒,俺家脱了贫。”正在地里管理花椒的村民刘合青说,“现在俺家种了十几亩花椒,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块钱,可比以前种谷子、红薯强多了。”
这几年,村里还引进了花椒加工厂、组建了合作社,着力打造“大红袍”花椒品牌。
如今,“大红袍”花椒已声名鹊起,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温坡村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