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日报03版
          

淇河鱼类肚子里现绦虫,专业人士:系较为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

 本报讯 (记者 李觊)前几天我们的执法人员在淇河边巡逻过程中,发现河里一些鱼体形偏瘦、腹部膨大、游动无力,后来经过解剖发现鱼体内有绦虫。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目前虽未发现鱼体内绦虫传染给人的情况,但还是要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随意捕食野生鱼类。”6月28日,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方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类疾病为鱼类舌形绦虫病,舌形绦虫俗称“面条虫”,鱼感染上寄生虫后,严重时会失去平衡能力,侧游或腹部向上,浮于水面。剖开鱼体,可见体腔内充塞白色带状虫体,虫数较少时,虫体肥厚且长,虫数多时,则较细长。鱼内脏萎缩,严重时,肝、肾等破损,分散在虫体之中。

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方面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水域的鸥鸟密度密切相关,成虫寄生在水鸟,主要是鸥鸟的肠道中,虫卵随鸥鸟的粪便一同排到水里,在水里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被一种细镖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为原尾蚴。鱼类吞食了感染有原尾蚴的细镖水蚤后,原尾蚴穿过鱼的肠壁在体腔发育为裂头蚴,然后病鱼被水鸟捕食,裂头蚴又在水鸟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又重新开始其生活史。

鱼类舌形绦虫病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发生,夏季是该病的高发期,我市淇河周边生态环境逐年变好,各类候鸟增多,故发病率较高。

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不要捕食野生鱼类、鸟类,尤其不要食用病鱼。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