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企业发展实际需要———论我市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三□本报评论员
2020-09-05 04:51:36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我们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归根结底是要为企业服务。在全省2019年度营商环境评价中,首次将企业满意度调查纳入评价体系,更凸显了企业之于营商环境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紧贴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让企业收获更多获得感。
企业的获得感不会“从天而降”。只有聚焦解决企业在政策、手续、融资、人才等方面痛点,真正把服务送到最需处、帮到心坎儿上,让企业受益得实惠,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
要为企业当好“解说员”,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熟悉政策、运用政策。我们的政策体系是一个由诸多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等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政策又多有不同。对专注于产品与市场的企业来说,想要全面准确把握各种政策,从中捕捉机遇,并非易事。事实上,也确有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因为不了解、不熟悉各种惠企政策而错失发展良机,直至在火热的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做好政企对接,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分析政策、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对重点企业“量身定制”政策包,让企业享受红利、捕捉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要为企业当好“大管家”,帮助企业办好“墙外的事”。企业入驻后,从工商注册到开工建设前的各项审批手续办理,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而企业经办人员如果对这类业务不熟悉的话,势必增加更多学习成本。我们要想让企业集中精力安心发展,就应当提前介入,充分发挥服务管家的作用,按照“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的原则,聚焦企业从开办、运营到注销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在手续办理、人才招聘、企业融资等方面出主意、想办法、多跑腿,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办好“墙外的事”,让企业能够把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加强管理、研究市场、产品研发上,心无旁骛做好“墙内的事”,不断积蓄发展优势。
要为企业当好“智囊团”,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坚持多“出谋划策”、不“指手画脚”的原则,综合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政策走向,根据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实际,为企业长期发展出主意、想办法、谋思路,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用“五星级”的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