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以我市为例点赞河南“数字农田”里的丰收画卷“‘云’上开花”
2020-09-26 02:35:26
□新华社记者 宋晓东
九月丰收在望。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清风拂过,8000亩花生田仿佛涌动的绿色波浪。伴着机器的轰鸣,一台4垄8行的大型无人驾驶农机从仓库开出,按照规划路径,精准地开进花生田,起垄收割。
一望无际的农田里,呈现着“一人多机”的秋收画面:一名技术人员拿着平板电脑掌控全局,多台机械分头作业,一切操作如行云流水。“一台农机一天就能收700亩!这就是‘数字农业’,从种到收全靠‘数字云’,8000亩花生就像长到了‘云’上头。”这片“数字农田”的技术专家岳丹松说。
这片8000亩的“数字农田”,是河南从2018年开始打造的优质花生现代产业园,也是现代农业的数字基地。这里从建设初期就引入专家团队,打造农业数字化云平台,实现了从育种到整地、播种、田管、收获、运输及仓储、加工的农业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园区技术主要负责人、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伟说,利用数字技术,所有农业信息汇总到云平台,农业作业可通过云平台进行操作,使农业生产更科学、更高效。
据了解,为便于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这块“数字农田”从整地阶段就引入了数字技术。“利用无人机对土地进行倾斜摄影,将土地高度、农作物形态提取制图,进行统一规划,使连片土地高差不超过50厘米,确保后期自动化作业不受地形、地势限制。”岳丹松说。
播种环节的漏播问题一直是影响花生产量的技术短板,为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团队应用了地面仿形技术,(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