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文化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写在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之际

□本报首席记者 李丹丹

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诗歌文化、殷商文化、儒商文化、军事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国知名。

近年来,鹤壁市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主体,完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打造一系列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品牌,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承弘扬,还助推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名片越擦越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高质量打造文化名片,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以来的每年十月,市朝歌文化园鹿台阁都热闹非凡,一场盛会——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此举行。文博会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交流融合,促进文化更加繁荣。

已成功举办了六届的文博会,共吸引了中外7200多家展商参展,观展人数达360万人次。其中,第五届文博会共吸引国内外游客65万余人次;第六届文博会主会场共有81万人次观展,各分会场也有36万人次参观游览,现场交易额达6.09亿元;今年,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博会更是上升为省级展会,相信会取得更加亮眼的成绩。

如今,中原(鹤壁)文博会这一名片越擦越亮,在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河南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文化盛会,也成了汇聚文化产业资源、展示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有力推动了鹤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中原(鹤壁)文博会相呼应的,是鹤壁乃至河南省的另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浚县正月古庙会,这个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特色文化风俗节会,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民俗文化的‘活化石’”,2014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自2009年以来,鹤壁市以弘扬春节文化为主线,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依托,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民俗文化特色,相继举办了10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在这一盛会上,有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还有中原春节灯会活动,游客既能看到踩高跷、舞狮以及泥咕咕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和工艺品,还能看到山东的绢花、河北的大名草编、变脸人等民间工艺品和绝活绝技……

另外,鹤壁市淇滨区华夏南路(北起新世纪广场南至朝歌路)每年4月,上万株樱花竞相绽放,绵延4公里,仿佛一条“花河”,美不胜收,华夏南路为此被誉为“中国最美樱花大道”。自2015年起,鹤壁市连续举办多届樱花文化节,除了让游客观赏樱花外,还举办了梦幻夜赏樱花·灯光秀、樱花文旅形象展示、樱花旗袍秀等众多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游客前来。

…… ……

如今的鹤壁,文化活动的组合拳“打遍”一年四季:春有樱花节、夏有诗歌会、秋有文博会、冬有民俗文化节。通过高质量打造一系列文化名片,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承传扬,助推鹤壁市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擦亮人文名片,文旅产业焕发活力

鹤舞一溪水,壁立半城山。鹤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淇河两岸繁衍生息,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淇河两岸的文物遗存不但高度密集,而且文化序列完整,仅淇滨区界内沿淇河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和文化遗存30多处。

近些年,鹤壁市围绕诗河、史河、生态河,深挖淇河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梳理淇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了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淇水诗苑、淇水樱华园、淇奥(yù)翠境园等一系列文旅精品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其中,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桑园小镇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景点。

通航近1800年的大运河浚县段又称为卫河,全长约71公里,所经之处,留下了城池、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等大量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达118项,大运河浚县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古代文化长廊”。

借势大运河申遗和文化带建设,自2013年起,鹤壁市围绕“再现明清运河古城风貌,保护建设‘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启动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如今,古城墙、世袭翰林府、古县衙等项目修复如旧。去年,浚县被纳入全省大运河两轴布局中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鹤壁市也被确定为省大运河文化带七片区之一。借此契机,鹤壁市谋划项目67个,着力构建“两带双核、三区一环”的空间布局,推进实施诗意田园运河风光带建设工程、浚县古城运河枢纽工程、商卫故都保护展示工程等。7月29日,全市22个大运河文化带项目集中开工。工程完工后,这些项目将成为我市一张张新的闪亮的人文名片。

鹤壁市目前保存相对完整、有较高价值的传统村落逾150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2个、省级传统村落58个,它们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为将这张人文名片擦得更亮,鹤壁市全面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一个个古村落焕发了生机。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的“网红桥”叫响全国、黄洞乡东掌村写生基地成了艺术天堂,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辿村被评为2017“河南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村成了旅游村,桑园村变身民俗特色旅游区桑园小镇,多次被央视进行报道……

随着一张张人文名片的不断擦亮,鹤壁市文旅产业也焕发了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也为中原文化增添了光彩。

奋力唱响文艺 名片,传播推介鹤壁文化品牌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牛派艺术代表作《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唱词响彻大江南北,如今,牛派艺术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金不换,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的获得者,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他先后参与创作的《徐九经还乡记》《芝麻官下江南》等一批精品剧目多次在央视播放,受到全国戏迷的广泛好评。牛派艺术也在金不换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发扬光大。

2002年,浚县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教师蒋立炜,带着他的5名学生怀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走到一起成立了乐队,因为6个人都来自农村,他们给乐队起名为农民兄弟乐队。他们的原创歌曲《我的番茄是干净的》在2015年第二季《中国好歌曲》舞台上,一炮走红。他们曾数次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他们用歌声推介鹤壁,宣传家乡文化。

鹤之声朗诵艺术团自2014年成立以来,用声音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鹤壁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团的成员在《中国诗歌春晚》等舞台上屡获大奖。如今,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围绕鹤壁的山山水水一展才情,鹤壁厚重的历史文化也通过这些文艺作品散发出迷人的韵味。

在鹤壁,还有“晴空一鹤合唱团”“素年锦时”等50多个文艺团体常年活跃着,通过多种文艺表现形式歌颂生活、赞美家乡、传递温情。

一张张凝结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化名片、文艺名片和人文名片,使鹤壁市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时光刻录了鹤壁文化光辉璀璨的过去,也必将见证鹤壁文脉鼎盛的明天。下一步,鹤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继续彰显鹤壁文化特色,叫响鹤壁文化品牌,不断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我市文旅产业的经济活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为中原文化增添光彩。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