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日报05版
          

旅游扶贫的鹤壁实践


赵庄美景入画来



云梦山风光



纣王殿风光


□鹤报融媒体记者 王风娇 通讯员 王中文

核心提示: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一张蓝图规划、一个景区打造、一套机制运营、一幅游图推介”的发展思路,高标准构建规划引领体系,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文旅高质量发展,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鹤壁文化旅游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文化旅游大会精神,发展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为中原更加出彩、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提供有力支撑。

明晰方向 全域规划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在这片被《诗经》滋养的沃土,文化旅游业乘势而上再出发!

 加快文旅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设计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干精神。鹤壁市文化旅游大会下发《关于加快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构建“一山两河五板块”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勾勒出全域鹤壁清晰的发展路径——一山”,南太行山美丽风光旅游带横亘南北;“两河”,淇河生态和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交相辉映;“五板块”,商周卫文化旅游板块、运河古城文化旅游板块、传统村落休闲度假板块、城市活力休闲旅游板块、生态康养旅游板块五大特色文化旅游板块错落有致。

 规划引领,谋定而后动。鹤壁市坚持“一张蓝图规划、一个景区打造、一套机制运营、一幅游图推介”的发展思路,高标准构建规划引领体系。

 满城新景入画来,喜看妙笔绘宏图。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的鹤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鹤壁市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鹤壁市淇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鹤壁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等,将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搭好“四梁八柱”。围绕“一盘棋”思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5A级景区创建、特色小镇建设提升等专项规划上下衔接,“有门无票、有景无点、有区无界”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呼之欲出。

乡村旅游 多点开花

 从民风淳朴的“北斗七星”古村落群,到美食飘香的桑园小镇,从游人如潮的魅力赵庄村,到让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灵泉妙境……乡村旅游多点开花,为鹤壁文旅带来了勃勃生机。

 借力文化旅游大会东风,乡村旅游风生水起,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淇县将旅游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了赵庄网红游乐、凉水泉高端民宿、大石岩红色研学、纣王殿生态康养、东掌艺术写生等特色业态,形成了老家赵庄、民俗秦街、红色大石岩、情义石老公等一批旅游品牌,带动1386户4260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走进鹤山区,“五岩山+北斗七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步履加速,云端西顶加快品质提升进度,张家沟伴山静居即将投入试运营,西杨邑温泉度假区将打造成以古村落、古战场文化为基础,集文化演艺、休闲娱乐、研学旅行等于一体的休闲综合体。

 山城区正以明清古建筑、古民俗特色为依托,重点打造沿汤河明清风情街。鹤鸣湖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提升、鹤鸣湖花海景观及田园综合体打造、桃花谷民宿建设及运营等也在有序推进。

 淇滨区西部山区将聚焦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全面提升五号山谷二期、黑连沟民宿、柒里沟民宿酒吧等淇河沿线民宿,高标准提升淇河生态度假区、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桑园小镇等核心景区,把乡村“变”景区,让乡村游憩点成为都市游客心驰神往之处。

 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与富民惠民的金山银山融合于此,一条体验经济引领的文旅融合、景城一体、城乡互动、主客共享的鹤壁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向前延伸……

精品民宿 提质增效

 以前,提起位于淇县古灵山景区内的凉水泉村,大家都说“真穷”,而如今,这个有名的贫困村正在悄悄变化——昔日青石灰瓦的古民居“变身”石光院子、花田木屋等高端民宿,以前摇摇欲坠的牛棚、羊圈和猪舍变成了咖啡馆、茶吧和西餐厅……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山乡图,赢得了各地游客的青睐。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鹤壁市坚持以民宿发展为突破口,依附传统景区和自然资源,在保护传统村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办特色民宿,探索出了“资产+旅游产业+扶贫”的民宿撬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涌现出了全国全省知名的灵泉妙境、五号山谷、云端西顶、太行驿站、西杨邑寨、梦溪苑、石老公等特色民宿。

 淇滨区桑园村按照“文化+旅游+扶贫”的发展路线,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建成了集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乡村体验为一体的“桑园小镇”,2019年11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自2017年4月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69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累计带动1100余人就业创业,桑园村由3年前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集聚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三批水美乡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最佳目的地、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称号。

 淇县凉水泉村与河南中旅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对整村进行民宿改造,探索出了“旅行社+景区+传统村落+扶贫”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了灵泉妙境特色民宿,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五星民宿”称号(全省仅2家)和“2019中国好民宿”称号(全国共24家)。凉水泉村贫困群众通过整体租赁民宅、流转土地林地、“三员三小”就业、群众投劳务工、农特产品销售等利益联结机制,获得稳定财产性收益,67人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增收1.5万元。

头雁领航 群雁齐飞

 8月31日,豫剧现代戏《大石岩》在鹤壁市艺术中心举行首场演出。该戏讲述了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放弃在郑州的安逸退休生活,回到家乡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

 大石岩村地处南太行山区,曾是省级贫困村,全村420户中曾有273户是贫困户。不光精神涣散、缺少斗志,大家更缺的是“主心骨”“领头雁”。“回乡后不久,徐书记便把村里的党员干部召集起来,带领大家重温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石岩村村委会主任杨义清回忆。

 同时,徐光将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家长、退休老教师、老军人、老骨干组织起来,成立“七老”团队,凝聚人心,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业种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市实施“头雁回归”工程,动员在外就业、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任职,累计回引“头雁”42人,培育优秀“头雁”26人,吸引意向资金2600万元,打造了艺术东掌、花海油城、灵动赵庄、红色大石岩、十美鲍庄、民俗秦街、情义石老公等一批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旅游发展示范村。

 2018年以来,大石岩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针对党员干部、复转军人、中小学生开展课程培训和爱国主义教育,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红色影视基地,逐步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2019年,大石岩村游客接待量达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万元。2019年,徐光被评为“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并作为全省代表赴京参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搭建电商平台

推进网络营销

 鹤壁淇县坚持“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实施电商发展的“1210”工程,构建电商营销园区30个,促进了旅游电商与传统农林业的有机融合,打造了秦街黄桃、油城甜梨、温坡花椒、大石岩小米等一批土特产品牌,年销售收入1300多万元,促进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万元。

 发展节会经济,打造优质文旅品牌。鹤壁依托浚县正月古庙会,成功举办11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手工艺品展销、民间美食、商贸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原地区的民俗精髓,2019年日客流量最高达5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鹤壁市已连续成功举办5届中国鹤壁樱花文化节,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活动展演,打造精品景观节点,樱花文化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9年节会期间接待游客人数总量突破28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高达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亿元,距离2025年鹤壁打造成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又近一步。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