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日报04版
          

月饼的味道

□王之林

中秋节前,到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慰问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享用工的员工。座谈会上,当把月饼、苹果一个一个分发给他们时,一个原来的同事接过月饼,二话不说撕开表皮,猛咬了一大口,差点儿被噎着。他很憨厚地看着我笑着说:“甜!真甜!今年这月饼可真甜!”

返程的路上,甚至在回来后的几天里,我都在思考着、回味着他说的那句话:“今年的月饼可真甜!”

月饼象征着团圆,中秋佳节食月饼,就如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一样重要,是中国最古老的习俗之一。苏东坡的《留别廉守》中曾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寄托着一种情结一种情怀,那是儿时难忘的记忆,是家乡的味道。

于我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五仁月饼。圆圆的月饼,拿在手中,一掰两半,杏仁、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仁,清晰可见,再配上冰糖和青丝、红丝,色彩搭配甚是好看,让人看了口水直流。那个时候家里穷,几乎没有买过月饼。每逢中秋,母亲会亲手制作我们小孩儿最爱吃的月饼,那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母亲将玉米面、黄米面、蜀黍面混合在一起制作成月饼皮,再把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馅料包裹其中,揉搓好放在模具中,压出花纹、形状,最后放在笼屉上蒸熟。为了好吃,母亲还会在蒸熟的月饼上涂抹少许油,放进锅里文火慢炕、煎焦。这样做出的月饼,外焦里软、香甜可口,还带着浓浓的母爱和家的温暖。

农村有八月十五串亲戚、送月饼的习俗。大姑奶奶爱热闹,她和大姑爷爷住在村里的学校里。大姑爷爷原是一名教师,退休后仍在村小学当校工。每到中秋节这天,大姑奶奶就会颤悠悠地走到学校大门口迎接我们。看到娘家的侄子、侄孙、孙女儿等嬉戏打闹,她会高兴得合不拢嘴。满头银发的大姑奶奶一笑便露出豁牙,脸上的皱纹像极了盛开的菊花。她会拿出专门准备的点心、糖果以及苹果、梨等小孩子稀罕的、好吃的分给我们。我们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爬窗户、钻桌子,在学校教室里四处乱窜。有时我们还故意在身上抹上红水假装流血,吓唬大姑奶奶。尽管我们如此调皮捣蛋,但下一年中秋,大姑奶奶依然会在路口等我们。大姑奶奶前几年不在了,但我会常常想起她。

童年的月饼最香甜。对于小孩子来说,中秋节也许只需要一两块儿母亲做的月饼,还有高兴的大姑奶奶。当年浓浓的亲情,阖家团圆的期盼,农家小院里弥漫着甘甜的清香,大人给我们分月饼的场景总是停留在记忆深处,不能忘记。童年渐行渐远,长大后,人生际遇真的是不可思议,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和煤矿结缘,更没想到在煤矿一干就是三十三年。

刚招工到煤矿当采煤工的那几年,我和几个老乡在煤矿附近的农村租房子住。房东一家很和善,也很大方,他们把自家地里种的果蔬送给我们,还经常叫我们喝酒、打扑克。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接到房东一起过节的邀请,我们商议每人准备一两瓶酒。八月十五下午,房东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等月亮挂上了树梢,再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先将月饼切好,再将从园子里摘回来的西红柿、苹果洗净装盘,最后炒几个小菜,杯中斟满醇香的酒。在皎洁的月光下,大家围坐一起边吃边喝边聊,赏月、吃月饼,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矿上那高高的矸石山和耸立的井架,被月光披上了银装。井架上天轮转动发出的声响,也仿佛成了美妙的音乐,使得整个矿区那么清淡悠远、那么安静祥和。辛苦工作一天的矿工们,此刻也感受到了温暖、幸福,生活也变得甜蜜有味。

每到中秋,矿上都要给职工送月饼,送上中秋的祝福,让职工感受家的温暖。对于矿工来说,中秋节吃月饼,祈盼的是与亲人共享安全团圆的幸福;中秋节赏月,赏的是月亮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品质。有人把月亮比喻成矿工,月亮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但在漫漫长夜里她把自己的光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间万物,当太阳一出,她又悄无声息地隐去。这不正是煤矿工人把黑暗留给自己、把光和热奉献给社会的优秀品格吗?

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虽然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能源不再单一依靠煤炭了,人们对矿工的印象越来越陌生,对矿工的关注也越来越少了。煤矿工人的功绩祖国不会忘记,一代一代矿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人民解放、国富民强、企业振兴,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请相信,一代一代矿工对矿山的爱是永恒的;请放心,一代一代矿工在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也一定会把矿山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

吃一块儿月饼,忆一份情怀。月饼的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矿区、勤俭、坚忍、感恩等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醉了矿山,醉了你我,醉了国人。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