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市残联:蹄疾步稳帮扶重建,示范先行助力振兴


 2022年2月24日,市“双百”帮扶乡村卫生室灾后重建能力提升项目物资捐赠仪式在市残联举行。市残联供图


□本报记者 董丹

 去年,我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至关重要,等不得、慢不得。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市残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灾后恢复重建蹄疾步稳,全面贯彻“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收为要”理念,谋划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13371”工程。先后争取资金6985万元(已到位2845万元,正在争取4140万元),洽谈企业投资意向资金4亿元,引进的产业项目预计2024年生产总值达15亿元,带动就业8000多人,其中残疾人1000人。

“13371”工程

“1”即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进机制

“3”即谋划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浚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淇县残疾人康复中心3个重点建设项目

“3”即筹建残健融合“中国智慧轻工业产业园”、炳良自强双创园、残健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园3个产业园区

“7”即引进泉州市创众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泉州展升雨具有限公司、杭州爱天晴伞业科技有限公司、晋江市力泓五金工贸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恒利塑料有限公司、晋江棋枫伞业有限公司、漳州杏墩服饰有限公司7家产业转移企业

“1”即在受灾村庄布局1批“星星工场”

全面动员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为此,市残联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靠前指挥、统一调度,全员参与、高效运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动员系统内全体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上来,全员出击、尽锐出战,凝聚起齐心协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合力,展现了残联的责任担当。

防汛救灾期间,市残联积极争取省残联专项救灾资金105万元,协调广东狮子会等机构援助我市橡皮艇、救生衣、变压器等救灾物资价值1000余万元,为我市受灾地区特别是受灾残疾人提供了充足物资保障。向“双百”结对帮扶村浚县王庄镇东枣林村发放米面油、棉被等各类物资价值20多万元,并协调发放临时生活补贴562万元,为东枣林村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除了物资捐赠,市残联还联合市委组织部发起“双百”帮扶乡村卫生室灾后重建能力提升项目,向首批103个受灾村庄配置了手提心电图机、医用电冰箱等医疗设备,助力受灾村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超越了灾前水平。

“我们对接广东狮子会进行的乡村卫生室灾后重建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批救援物资,正在紧张地对接,疫情形势稍有缓解后,将逐步落实到位。”市残联副理事长申国强说。

抢抓机遇

推进3个重点项目

 为满足我市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文明社会进步需求,极大改善残疾人的就医住院环境,改善残疾人康复治疗条件,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托养、康复和治疗,在国家、省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措施之初,市残联就对上级关于残疾人工作的制度和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抢抓机遇谋划了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浚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淇县残疾人康复中心3个建设项目。

按照开局即冲刺、起步即决胜的要求,市残联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开辟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快速推进项目选址、立项审批、资金配套等工作。

 同时,市残联加大对浚县、淇县工作指导力度,协调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项目建设时间轴

2021年8月,启动项目申报

2021年10月,纳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

2021年11月,完成项目选址、可研、立项审批

2022年2月,完成土地勘界

2022年3月,1080万元中央资金到位

2022年6月份,计划开工

2023年,预计可实现建成投用

强化支撑

建设3个产业园区

 6月2日,市残联与浚县人民政府签订“促进残健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残健融合工作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协议约定,双方将在浚县建设残健融合“中国智慧轻工业产业园”。市残联将充分发挥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作用,筑巢引凤,打造产业集聚、行业领先、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智慧轻工业产业园区,建设集产业链和研发、进出口、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基地,以带动残疾人和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为重点,全面开展战略合作。

今年3月,“炳良自强双创园”开始施工改造。该园区为市残联协调快手官方捐赠500万元、浚县政府划拨20亩用地和6000多平方米园区用房,支持全国自强模范孙炳良建设的,建成后将成为集残疾人培训、康复等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残健融合示范园区,为我市“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市残联主要领导率队多次赴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考察,确定了在浚县卫贤镇建设“残健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园”的意向。市残联成立帮扶工作专班,积极与卫贤镇党委、政府沟通,推进园区建设工作,争取残疾人就业、培训等专项资金,对接引进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帮助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力争把实事做好、把产业做大、把模式建成。

蓄足后劲

引进7个转移项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受灾群众和残疾人就业增收,是帮助受灾群众提振士气、重树生活信心的重要途径。市残联不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积极引入南方轻工业手工生产项目,开发适合受灾群众和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为帮助我市受灾群众和残疾人就业,全力支持浚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市残联发挥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招商作用,与泉州市创众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泉州展升雨具有限公司、杭州爱天晴伞业科技有限公司、晋江市力泓五金工贸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恒利塑料有限公司、晋江棋枫伞业有限公司、漳州杏墩服饰有限公司7家企业对接产业转移,协商落地残健融合“中国智慧轻工业产业园”。

该产业园预计2023年完成一期投资2亿元,2024年完成二期投资2亿元,将落地服装生产线20条、伞架电泳生产线10条、铁槽生产线8条、伞布生产线6条,形成年生产总值约15亿元、带动就业8000多人的产业集群,为我市特别是浚县灾后恢复重建厚植发展沃土、蓄足发展后劲。

助力增收

布局1批“星星工场”

 “近年来,我们对残疾人就业帮扶力度逐步加大,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持续引进操作性强、灵活便捷的就业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以‘星星工场’布局模式,吸纳受灾群众和残疾人及其家属务工,以就业增信心,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申国强说。

为帮助受灾群众和残疾人就近就便就业增收,市残联探索打造了“星星工场”产业布局,按下了助力增收“快进键”。结合“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安排,市残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受灾村庄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现状、就业能力、从业愿望和收入预期,把住了精准施策“方向盘”。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方式,把能够实现灵活就业的项目以“星星工场”方式布局到受灾村庄。2021年以来,试点布局伞加工卫星分包车间13个,带动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399人,其中残疾人51人,月收入最高达3700元,画出了思想共识“同心圆”。市残联通过制定《鹤壁市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奖励暂行办法》《鹤壁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扶持办法(暂行)》,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扶持,与浚县政府协调,将厂房租赁优惠、设备购置补贴、税收返还、进出口贸易奖励等惠企政策措施纳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在浚县扎根炼制“定心丸”。

“下一步,市残联将锚定‘两年基本见效、三年巩固提升’目标,举全市残联系统之力加压奋进,积极筹措资金,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坚实保障,对标对表抢抓项目建设,坚决如期完成任务,举一反三深化问题整改,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在阳光下运行,真金白银倾斜支持浚县,帮助顺利摘牌,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果检验实干担当效果,为我市实现灾后恢复重建‘两个确保、一个前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市残联理事长陆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