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日报01版
          

从一片汪洋到一片金黄

编者按

 日前,省委组织部会同省重建办等单位组织实施了2021年度灾后重建工作成效考核,我市灾后重建工作获“好”等次,在被列为极重和重灾区的5个省辖市中量化考核排名第一。

 本报今日起从农业、水利、应急、教育、通信、林业、交通等多个方面入手,就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系列宣传报道,真实再现我市各级各方面坚持边救灾、边规划、边重建,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把大灾变大干、大建、大治的良好氛围,真实记录我市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首席记者 李觊

 去年7月,一场历史极值的强降雨及多轮行洪,导致我市6个国家级蓄滞洪区全部启用,百万亩良田沦为一片汪洋,蓄滞洪区内庄稼颗粒无收。

近一年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持续进行,我市抓排涝、抢农时、密播种、重管理,灾后恢复重建步伐逐渐加快,农业生产得到有序恢复,小麦播种面积达134.96万亩,实现了麦播面积的基本稳定。

如今,金灿灿的小麦实现了颗粒归仓,夏粮丰产丰收已成定局,从一片汪洋到一片金黄,我市跑出了农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鹤壁速度”,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争分夺秒抓重建

全力以赴抢农时

“去年8月,地里积水有两米多深,到了10月积水还没完全退去,小麦种不上。”日前,在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种粮大户付太华指着自家麦田回忆起那场洪水,仍心有余悸。

种子必须落在好的土壤里,才会有好的收成。为加快农业生产秩序迅速恢复,排洪涝、清淤泥、翻晾墒……种种举措得到有效落实。

“我市成立了督导组和农技专家组开展防汛排涝和麦播工作指导服务50余次,积极探索构建‘井、沟、晾、抽’排水体系,为排除田间明水,开挖井字沟、腰沟、围沟等,历时50天,受灾农田基本无明显积水。”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杨洁介绍。

为抓住农业生产的关键期,我市为19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逐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市农业农村部门科学指导项目所在县区充分利用麦播前排水排涝的黄金期、麦播后抢修抢建的窗口期,增开作业面、多上人员机械,农业恢复重建成效明显。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针对农田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环节、隐蔽工程、薄弱事项、突出问题,我市委托专业机构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努力打通建后管护“最后一公里”堵点;连接项目管理“事前事中事后”断点;消除项目建设“点多面广人员少、质量标准不统一、档案不规范”痛点;降低资金管理“内部控制薄弱”风险,推动“面上”问题和“根子”问题一起解决,不断提高项目闭环管理水平。

农时不等人,农业灾后恢复重建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市上下绷紧责任弦。

为加快农业项目落地,凸显建设成效,我市在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履约、(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