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大灾之后交上大治答卷

(上接第一版)针对洪涝灾害引起的饮水困难问题,在采取临时集中供水等应急措施的同时,他们还组织人员对供水工程水毁情况全面排查,建立问题台账,抢修机电设备和管网。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485个村因灾水毁农村供水工程全部恢复正常供水,受益群众70.19万人。

施工,第一大难题就是持久不下的积水。面对严峻形势,市水利局通过抽调水文技术人员在关键部位设置临时水位观测点,调度盘石头水库泄洪量,降低河道水位,及时起闭泄洪、排涝闸,调用抽排设备加快蓄滞洪区洪水排放,为冬春水利建设会战及秋播秋种提供了有利条件。

特别是针对去年汛期水毁最为严重的浚县,我市克服水位高、施工难度大、项目多、工期紧、任务重等困难加快重建。

“我们采取EPC总承包方式,由实力雄厚、专业技术过硬的设计、施工单位组成联合体实施工程建设,多标段、多点位同时施工。”县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苏鑫说,“比如今年3月份开工的卫河彭村堤防修复工程,为应付施工现场高水位,我们采用井点降水法,新打15眼降水井,24小时不间断降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标准。”在克服降水、淤泥问题的同时,还不断调整施工方式,采取正排工序、倒排工期,昼夜不停、循环作业等方式,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度施工时间,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据悉,浚县水利灾后恢复重建共23个项目29个工程,其中涉及度汛安全的水毁修复工程已按要求汛前完工,为安全度汛提供了保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问题关乎着工程进展。采访中,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张淑泼告诉记者,水毁水利工程修复项目多、投资额度大,加之资金到位周期长,为了不让资金成为“拦路虎”,在资金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我市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一边想方设法统筹地方水利基建资金、财政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和各类优惠贷款,尽力拓宽水毁修复资金渠道,保障工程进度。

“在施工的同时,我们也不放松对质量的监管。”市水利局副局长李洪宾说,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工程前,我市水利部门成立7个由县级领导带队的帮扶组深入县区、项目建设单位,就项目前期、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资金争取使用等进行帮扶。在项目前期审批工作中,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同时,严格落实市县水利部门工程建设监管责任,实行台账管理、清单交办,重点把好项目建设安全关、质量关、环保关。市水利局多次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市灾后重建办到县区开展督导检查,把灾后重建项目建成质量过硬的民心工程。

补齐短板

水利迎来新发展

洪涝灾害,对我市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洪涝灾害又为我市谋求再造科学水利防御系统提供了推力。

“去年的洪涝灾害暴露出我市水利工程存在的短板,比如河道防洪标准低、蓄滞洪区建设滞后、沟道工程险工多等问题。”张淑泼表示,本着立足当下、着眼“十四五”、前瞻三十年的原则,全面弥补水利设施短板弱项。其实,早在蓄滞洪区洪水未退之时,我市就邀请设计单位专家对全市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排查,详细记录受损情况,及时总结梳理水利工程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弱项,编制完成《鹤壁市蓄滞洪区防洪蓄洪退洪能力提升规划方案》《鹤壁市特大暴雨灾后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专项实施方案》,谋划水利灾后重建类和能力提升类项目,进一步增强全市水利工程防灾减灾能力。“正是通过实施农村供水等保障民生的水毁应急工程,以及汛前完成水库、河道、水闸、山洪沟等水毁工程,全方位提升了鹤壁防洪减灾和水利支撑能力。”张淑泼说。

自去年受灾以来,为提高精准预测预报水平,减少汛期灾害损失,我市水利部门积极推进集水库泄洪、主要河流行洪、地质灾害演变、城市内涝演算等模型功能为一体的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李洪宾介绍,系统建成后将打通气象、水文、水利、应急主管部门“五预”业务链,实现“五预”联动,提高雨水工情的预报、预警及研判分析能力,为防汛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做到准确预报、敏锐预判、精准预警、真实预演及科学化预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模型初步建立,预计6月底可上线运行,为我市今年防汛工作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细致、深入地总结取得的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续保持昂扬斗志,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切实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做好各项水利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筑起一道安全堤坝。”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赵秀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