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总理视察灾情时绝收的农田,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1300多斤,浚县种粮大户付太华说:“我兑现了对总理的承诺,种出了优质粮”
2022-06-21 08:14:56
麦收前,付太华查看小麦长势。 首席记者 李觊 摄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觊)“去年洪灾时,地里水深近2米,麦播晚了1个多月,弱苗也偏多……”6月17日,浚县种粮大户付太华说,“想不到今年的小麦平均亩产能达到1300多斤!想不到每亩地能增收近200元!”
付太华流转、托管的500亩农田地处白寺坡蓄滞洪区,去年这里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地里的水深近2米,玉米颗粒无收。
“直到11月上旬才犁完地,把麦种播到地里。”付太华说,受灾后,想种出优质小麦比往年要难,但他时刻记着,去年李克强总理到他家地头视察灾情时,提出让他不但要克服困难种上小麦,还要种出优质小麦。他向总理承诺,一定种出优质粮,帮助国家让群众端稳饭碗。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为了兑现承诺,付太华在国家、省、市、县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调整晚播品种,增加播种量,盯紧小麦返青、起身、拔节等关键期,适时追肥、保墒、除草,做好“一喷三防”,使出十八般武艺精细化管理,最终平均亩产达1300多斤,实现了小麦丰产丰收。
付太华种的小麦能喜获丰收,还得益于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今年3月,《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出台,浚县抢抓机遇,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谋项目、抓建设、精管护。同时,随着全市120.96万亩、计划总投资18.33亿元的19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落地,为我市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按下了“加速键”。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再加上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农业物联网检测设备等智能化投入,让农民种粮更轻松,也让小麦的高产变成现实。
付太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斤小麦能卖到1.24元到1.3元,而今年小麦价格在每斤1.54元到1.6元之间。通过测产,按一亩地增产1.7公斤来算,除去农资成本,平均每亩地比去年增收近200元。”
从去年秋粮绝收到今年夏粮丰收,付太华的心情犹如坐过山车。喜悦的背后,以付太华为代表的广大鹤壁农民,一年来为夏粮丰收所付出的艰辛和不易,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当前,秋作物已播种完毕,付太华又忙起了夏管。“老农民,没有闲的时候,苦点儿累点儿,只要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啥都值了!”付太华说,他兑现了对总理的承诺,种出了优质粮,用实际行动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