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物质家园拔地而起 精神之舟破浪前行
——我市灾后恢复物质、精神“双重建”见闻

□本报首席记者 朱向阳

盛夏时节,遍地金黄。在鹤壁这片历久弥坚的沃土上,处处可以见到蒸蒸日上的建设场景,时时可以听到人们振奋精神、话说丰收的欢声笑语。如果不是看到一些村庄墙壁上特意绘制的水位线,很难想象近一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2021年汛期,我市遭遇特大暴雨洪涝灾害,500多个村庄被淹,93.7万人受灾,37.4万名群众转移安置,82.4万亩农作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下,鹤壁以灾后恢复重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躬身入局、专班推进、挂图作战,全市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把大灾变成了大干、大变、大治,奋力实现了物质、精神“双重建”。

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

物质家园拔地而起

6月13日,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里,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往返穿梭,切割、剥壳、脱粒、装车,一气呵成。

“难以置信,超乎想象!”当最后两台收割机把金灿灿的麦粒倒进卡车,浚县卫溪街道种粮大户周位起流转的3000亩土地夏收任务圆满完成,平均亩产1450斤,最高亩产1600斤,平均亩产和最高亩产均较往年增加100多斤,为历史最佳“战绩”。“说实话,去年遭受灾情之后,我对今年夏粮收成没有一点儿信心,就是听天由命。”周位起介绍,他的3000亩麦田位于浚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核心区域,也是去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受损较严重的区域之一,水深近3米,当年玉米颗粒无收。面对耕层土壤含水量过高导致麦种晚播、土地肥力减弱等问题,老周心中没了底。

浚县、淇县作为我市粮食主产区,受去年灾情影响,高标准农田受损面积达87.61万亩,占全市高标准农田损毁面积的91.1%。

农业是国之大计,粮食生产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为了尽快恢复重建,我市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对接,共谋划储备高标准农田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9个,面积120.96万亩,总投资18.33亿元,全部纳入省专项规划,目前已全部开工,完工9个、完工率47.37%。

在大灾之后的第一年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除了科学管理、精心管护,还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密不可分。

“外部环境相当的情况下,高标准农田比普通农田高产20%以上。”看着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周位起喜不自胜,小沟入大沟、大沟入河流……这些给去年秋播秋种提供了坚实保障。

现在,周位起耕种的麦田里,星陆双基监测平台为农技人员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智能太阳能杀虫灯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利器,半径400米的大型指针式自走喷灌机模拟自然降水过程……高标准农田实现“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护规范化”,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设施齐全。

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周位起等种粮户的耕地生产能力迅速恢复,夏粮产量不降反增。从一片汪洋到一片金黄,鹤壁市跑出了农业灾后恢复重建的“鹤壁速度”,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农业生产成效斐然,这也是全市争分夺秒抓重建、全力以赴抓发展,物质家园拔地而起的缩影。如今的鹤城,水利工程强力推进、道路交通再现坦途、能源通信有力保障、教育设施加快重建、文旅产业迅速恢复、乡村振兴加力推进……

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受灾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今年年初以来,按照全省灾后重建工作“两年基本见效、三年巩固提升”的总体要求,我市确定了“两确保、一前列”(确保2022年安全度汛、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灾后重建工作居全省前列)目标,抢抓机遇抓落实、只争朝夕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保证质量抓落实,扎实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攻坚年专项行动以及“三个一批”“万人助万企”“双百”帮扶等活动,全面加快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进度,列入省规划的2199个项目全部开工,截至5月底,完成投资额居全省第三,资金支付率居全省第一。

提振信心 凝聚人心

精神之舟破浪前行

午觉醒来,淇县朝歌街道石桥村43岁的养殖户李如彬来到新搭建的羊舍,拆开一大包饲料撒进羊圈,引得一群杜泊绵羊跑来抢食。

“这批羊有二三百只,今年国庆节前将陆续出栏,俺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李如彬信心满满、笑容灿烂,这与去年刚受灾时的状态截然相反。

李如彬的“羊业”始于2010年。他从14只羊起步,逐渐扩大养殖规模,3年前建起占地两亩的羊场,至去年受灾前,已规模化养殖肉羊近300只。

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7月中下旬,我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石桥村作为蓄滞洪区的一部分,几乎全被洪水淹没。

“村里水深3米,几乎没过了羊场棚顶,眼睁睁看着羊被淹死,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李如彬说,他和村民拼尽全力,仅救出50多只小羊,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

“完了,起不来了……”当过兵的李如彬身材高大、热心村务、踏实肯干,是村民公认的硬汉。可是面对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的梦想忽然被洪水冲碎,他顿时不知所措。

“羊场没了,买饲料贷的款我想办法慢慢还……”淇县农村信用联社朝歌信用社客户经理原文杰打来电话询问受灾情况时,电话里李如彬带着哭腔。

“如彬,想开点儿,大不了从头再来。”原文杰安慰他,“你独自带着一儿一女,生活不富裕,又遭受重大损失,难免情绪低落,但困难是暂时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灾情发生后,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要求上来,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

银行系统第一时间开辟了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积极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原文杰到村里找到正在薅树叶给小羊充饥的李如彬,告诉他可以申请救灾帮扶贷,授信额度增加一倍,贷款利息降低一半,鼓励他重拾信心。

“中,我接着干。”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奋斗的底气。拿到贷款的李如彬决心二次创业,继续发展养殖业。

“老百姓常说,大灾之后有大疫,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事呀!”淇县朝歌街道畜牧站站长冯超波说,他们迅速派出农技专家和山村兽医加强防疫技术指导,帮助李如彬等养殖户恢复生产,还上门为家养畜禽接种疫苗,防止动物疾病发生。

村干部王红兵也找到李如彬,帮他收集资料、填报材料,邀请专业机构评估损失,并成功申请到政府发放的补偿款。近期,受疫情影响,草料价格上涨,成年羊销路不畅,村干部们又忙活起来,找火锅店、访羊肉馆,帮李如彬“牵线搭桥”,打开销路。

金融支持补充资金,农技指导做好防疫,干部协助产销对接,短短几个月时间,李如彬的“羊业”基本恢复到灾前规模。从满怀期待到梦想破灭、再到重拾信心,李如彬的经历正是我市93.74万受灾群众重振精神、破浪前行的真实写照。

从一对一的具体帮扶、鼓励扶持,到通过文学创作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再到对先进典型进行总结宣传,人们重建家园的志气涨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坚韧不拔、感恩奋进的鹤壁人民经受住了大灾大难的考验、大战大考的磨砺,排除万难,使物质家园拔地而起;敢于拼搏,让精神之舟破浪前行,浴“水”重生的鹤城儿女,从容自若、勇毅前行,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