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接第一版)倡导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近年来,我市持续以大力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组建专家团队,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人群,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我市探索推行“远教站点+示范基地+农户”“远程教育+创作基地”等模式,让科普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

“丁零零——丁零零——”“地震了,大家双手抱头,快速下楼……”在市湘江小学组织的一次防震减灾演练中,短短几分钟内,教师便引导着学生迅速有序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等安全区域。

我市非常重视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普教育,并通过科普e站、微信群、微博等媒介,转发“科普中国”等权威平台信息,开展应急科普,增强广大群众的应急意识。  

“为切实做好科普工作,我市坚持将科普工作精细化与市场化相结合,打通科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障科普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全方位、多元化的科普氛围。”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亚平介绍。

为了将全市科普资源搭载于科普宣传员网格化管理体系、科技志愿者服务体系、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和科普信息化平台,我市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建立基层科普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实现了科普资源优势最大化和平台功能最大化。

科普基地成打卡地

构建多元宣传格局

“我第一次看到声、光、电等高科技现代化技术融合是这么有趣味性……”今年年初,随着河南省科技厅2022年“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名单”的公布,我市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成为我市第一家省级科普基地,也成了鹤城人民打卡的网红地。

建设科普宣教展示区,打造各类科普阵地,仅是我市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一部分。

为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新机制,我市形成了“1+9+21”的工作格局,即1位副市长负责、9类主体集中开展科普宣传、24个市直单位共同推进科普工作,并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公务员,出台《鹤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共建共享工程和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能随着音乐跳舞的“闪电”、一按开关就出现的“龙卷风”、烟圈大炮……在鹤壁市科技馆内,一个个趣味十足的科技项目,启迪着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在科技馆讲解人员的解说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从小接触、感知这些科技知识,不仅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也让我们大人学到了不少科技知识,和孩子交流也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市民张悦鑫说。

为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加大升科普宣传力度,我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学生参与科普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结合校外活动场所,拓宽科普教育途径,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等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2021年省科技厅组织的全省科普讲解大赛中,3名选手晋级省科普讲解大赛决赛,2名选手获得二等奖,1名选手获得三等奖,进入决赛人数和获奖数量均居省辖市第一位。

“科普工作不仅在城市,也在乡村。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扶持脱贫地区科普工作开展。”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林瑞介绍。

其间,我市科技部门动员各级乡村振兴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利用“扶贫日”“帮扶日”深入村、户,围绕“脱贫攻坚”“致富增收”“志智双扶”等重点,积极开展政策解读、科普宣讲。

“驻村干部从最开始就一直给我们宣传国家的帮扶政策,扶贫不养懒汉,鼓励我们掌握一技之长,勤劳致富。”淇滨区大河涧乡谭峪村脱贫户孙丽霞说,“如今的我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美容技能,和朋友合开了一家店,实现了稳定增收。”

近年来,我市累计在脱贫群众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927人次、技能培训1618人次,安排培训资金254余万元等,科普之花正在乡村慢慢绽放。

多管齐下接地气

丰富科教活动载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鹤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年来,我市科技支出连年上涨,科技投入力度始终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我市人均科普经费投入超过省级正在修订的人均标准。2022年第一季度,全市已完成科技支出5170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为了让科普教育的覆盖面更广、更接地气,我市围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资源助推“双减”等大型主题科普活动,积极开展科普宣传。

“以前俺不知道有些病还得经常做筛查,特别是人到了一定岁数,健康问题真得重视。”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村民赵凤娥在一次专家义诊活动中,听到关于医疗卫生知识的科普讲解,受益匪浅。

我市通过举办各类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技)竞赛、实用技术培训班,主动争取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申报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等,累计带动49万余人次参与其中,在全社会掀起一场科普热潮。

思想起航的同时,随着市科技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鹤壁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鹤壁海绵城市科普馆、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鹤壁太宗农耕文化博物馆、农家书屋、国立光电主题馆、鹤壁市农科院成果展示厅等一大批科普基础设施免费对公众开放,不难看出我市为提升科普服务供给能力,在硬件设施打造上毫不含糊。

“我市现在已经搭建起了一个科学技术普及的‘辐射网’,通过上百个科普示范社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活动特色学校、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等项目,33个科普e站,86个户外LED科普大屏覆盖,42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7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借助各类媒介,将科普宣传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散布到全市各个角落。”张亚平介绍。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

让人才持续“闪亮”

“玉米都播到地里了,但最近持续高温,除了正常浇水之外,要实时关注苗的情况……”为保障我市秋粮丰收,全市792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了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科普讲师团、老科技工作者服务团、农村科普宣传员,全方面开展科普宣教工作。

我市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突出贡献奖;鹤壁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明甫,获评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创新争先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人才的需求是无尽的,我市深谙人才的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普工作提质升级,我市将目光持续聚焦到培养高素质科普专业、专职人员上面。

为此,我市深入实施“兴鹤聚才”计划、“挂职博士”百人计划,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采取“人才+项目”的模式,引进培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所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019年以来,我市共评审认定“兴鹤英才”计划三批,其中科技领军人才6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0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6个。

“我作为鹤壁市首批引进的博士服务团成员之一,与河南飞天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鹤壁首家中原学者工作站,在鹤壁工作期间,我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中原学者、河南大学教授黄继红说。

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及广大群众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我市加大对科普组织、个人表彰奖励力度,表现及成绩优秀者,我市还会积极向省、国家进行推荐,收获颇丰:

——我市连续5年推荐一批企业参加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和全国行业总决赛,获得省奖16项,全国行业优秀奖2项;

——开展了两届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推荐评选工作,我市11个项目获奖,其中5个项目荣获一等奖;

——组织天海集团参加中国科协第二届创新方法大赛和首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3个参赛项目获得全省赛区一等奖。

——全市获得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创新争先奖、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省级表彰68个、国家级表彰5个。

表彰先进的同时,我市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细旦高强尼龙66纤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亮相,运用在空中护旗梯队护卫的党旗和四面巨幅标语的面料上;

——PLC型光分路器芯片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分路器芯片供应商;

——我市已经连续承担了从“神八”到“神十四”的航天食品研发、生产工作;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226家,同比增长48%,增速居全省第六位。

…… ……

近5年来,我市成功打造了1家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省级农村中学科技馆;5所河南省科技活动特色学校;5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普园、科技小院、示范农技协会……我市继续在科技普及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更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志鹏表示,“为持续开展好全市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我市将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发掘科普工作潜力,增强科普工作合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让我市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