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明路径开新局促提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智治”新格局

(上接第一版)近年来,示范区依托淇河生态风貌带,打通淇河南北两岸生态绿廊,将“一河两岸”六大公园风光引入全域,进一步完善京港澳高速公路、范辉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两侧防护生态绿环,对鹤淇大道、泰山路等7条道路生态进行改造,对41个节点小品进行微景观改造提升,“一带、一环、七廊、多节点”绿地生态系统魅力彰显。

在优化城市环境的同时,示范区将城市品质提升作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道路配套设施、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在医疗卫生方面,探索“医疗+康养”“专业+居家”的服务模式,中医院等项目加速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区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有序推进,构建起“2+2+N”医康养服务体系。在文化教育方面,辅仁中小学率先打造教育信息化2.0示范学校,在全区15所中小学推广,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信息化体系。

同时,该区还着重提升住宅小区非机动车棚、充电桩、健身场地、智慧安防等公共设施建设,以鹤淇大道、淇水大道为试点,率先建设9座智慧公交站亭,可实时预报到站车辆、即时发布快捷信息,为群众安全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从“文明城市”

到“城市文明”

提升素养,涵养城市“气质”

“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乱丢垃圾危害大,干干净净利大家。”7月15日上午,示范区机关党员志愿者来到示范区古城街道高村社区开展“党员进社区、行动践初心”活动,他们通过设置展板、发放传单、赠送小礼品等形式,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文明法治、疫情防控、防诈骗、防溺水等相关知识。

以文明之美,塑城市之魂。示范区以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百姓提供文化服务,在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养的同时,也持续提升了城市的文明水平。

“目前,我区14个文明单位对应覆盖全区16个重点点位,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点位达标、入户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系列活动24次,已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示范区文明办工作人员刘亚鑫说,淇水公益联盟成立后,引入10多家公益组织,组建各级志愿服务队71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次。

同时,示范区在城市建筑、景观和社区建设中嵌入文明和文化元素,打造文明条例游园、中医健康园、食品安全等主题公园、游园8处,开展闹元宵、猜灯谜、剪纸、经典诵读等弘扬传统文化活动30余场次,评选表彰好婆婆、文明商户等各类先进人物100余名。

从“来回跑”

到“零距离”

科技赋能,激活城市“大脑”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示范区正在让每名居民触摸到智慧城市的温度。

“以前办业务要跑到服务大厅,到下班时间就不能办理了,现在好了,下了班去办理也不耽误。”8月5日,居民李露芳带着相关材料来到古城街道博文社区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在机器上用手指点了几下,业务就办好了。

聆海社区、博文社区的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引入了公安、税务、工商、政务、不动产、社保等部门23台智能审批自助终端,让群众不出社区、不出小区、不用排队,就可以办理各类便民事项,真正实现“四零四不四办”(“四零”即服务零距离、申请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存档零纸件;“四不”即全程不见面、不求人、不折腾、不打烊;“四办”即智能办、志愿办、容缺办、精准办)智能服务。

“为实现居民出行‘不出圈’,我们以绿色出行、文明出行为目标,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全域改造公交港湾,在现有站亭基础上试点建设了9座智慧公交站亭,实现车辆实时到站预报、即时信息快捷发布、移动智能实时监控等各类服务功能,为居民安全出行提供便利。”示范区创城办工作人员郭强说,“此外,我们还推出‘淇澳+’生活圈App,将前端服务与后台管理相结合,设置物业服务、啄木鸟拍客、疫情防控等10个板块,将辖区物业公司纳入App统一管理,为业主提供报事报修等服务项目,开设在线投票板块,让群众生活更加便捷。”

不仅如此,该区高标准打造2个标准化警务站、1个大型活动安保系统、17所智慧学校、18个智慧安防小区、5个智能村居,建立集视频调度、情报研判、人车识别、科学布防、精准打击、高效处置为一体的指挥体系,目前已接入小区监控700余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网格化管理助推城市治理精准化,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示范区社区建设服务局局长王新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