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上峪乡有诗有乡愁有景有远方
2022-09-27 09:50:39
桑园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纸坊村美丽的墙绘。
白龙庙村的无边泳池。
白龙庙村民宿“五号山谷”。
扫码观看视频
上峪乡“乡村振兴”篇
□本报记者 李丹丹 通讯员 栗奇
淇水潺潺、鸟鸣山幽,一派风光入眼来。
行走上峪,秋色满目:山清水秀魅力无限,纸坊村、桑园小镇等古村落“容光”焕发,高山滑水、传统民宿、商业街等惊艳出彩……在这里,处处尽显乡村旅游芳华。
近年来,淇滨区上峪乡坚持将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立足西部山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定位,统筹村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培育、党建引领治理整体布局,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
统筹兼顾 勾勒绿美新蓝图
出上峪乡政府大门,一条蜿蜒山路两侧,一村一特色:彩绘网红、景村融合、林果飘香、古居民宿等,同时串联起白龙庙民宿“五号山谷”、上峪火山地质公园等26个景观,宛似一条“美丽山村带”。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上峪乡在对村庄进行规划时,统筹考虑了太行山区古村落保护、农耕文化传承、西南线“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淇“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卫风路“景观文化示范带”“‘三零’创建示范带”建设,结合村庄自然禀赋以及农民建房、村庄功能布局、人居环境改善需求,高规格编制了全乡绿美的新蓝图。
农民增收是关键。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实际,梯次推进村道绿化、菜园规范化、乡村林果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等建设,以“美丽经济”带动村民增收,逐步构建起“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环境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
同时,上峪乡紧扣市委“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求,围绕“一山一水一书院”的定位,规划建设了火山博物馆、上峪书院、创客工厂、现代田园体验区等建筑。
盯紧重点 齐心共建新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设施完备是基础。
走上“旅游路”。按照“1+2+N”,即全乡一大环、两主干、N条入村道的乡村道路基本网络,融合旅游环线建设、灾后恢复重建、人居环境整治要求,高标准打造13.5公里彩虹道,植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新时代文明理念等景观小品13处;完成10.6公里水毁路、农耕路、连村路修复提升,切实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用上“新基建”。深入实施乡村数字化转型战略,“蓝天卫士”、便民服务数字设施、光纤入户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生活缴费、农资采购、寄取快递等20项线上、线下服务可在家门口办理,其中桑园村获评“数字乡村”示范点。
接通“安全气”。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按照就近、便利、安全的原则,投建11个天然气站,3个较大行政村已率先实现天然气到村入户。
打造“小广场”。充分利用村内空地、闲置场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环境整治、绿化亮化、平安建设等内容融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乡村舞台、文化广场、“三零”创建广场23个,为群众提供学习宣讲、休闲玩乐、健身运动平台。
多方联动 扮靓美丽新家园
平坦整洁的村道,修缮一新的石房,五步一菜园,十步一果园、游园……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后的上峪村,面貌焕然一新。
上峪村只是上峪乡“全景理念”提升村容村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乡通过全面开展“六乱、六清”治理,对辖区范围内环境卫生进行包保式、地毯式清理,将17个行政村全部纳入垃圾收运体系,实现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生活垃圾日常清理全覆盖。
同时,该乡采取“以奖代补”模式,激励村民按照村居规划修整残垣断壁和危旧空心房,实施“一宅变四园”,进一步整合盘活土地。今年年初以来,先后种植果树、绿化树7000余棵,拆除废弃宅院、空心院83户258间,建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49处,为产业发展预留土地52亩。
“先行先试”处理农村污水。率先完成6个试点村污水管网改造,接续推进7个重点村污水改造项目实施;对暂无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已累计铺设污水管网1.26万米,建设污水处理厂4座。
“分类施策”推进厕所革命。对辖区旱厕进行拉网式摸排,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台账,逐点分析研判,宜拆则拆、宜改则改,确保旱厕一个不放过。截至目前,全乡共改造旱厕1034户,其中2021年至2022年新增改造户237户。
示范带动 倡树文明新风尚
走进桑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复兴少年宫、文化活动室、理论宣讲室等多功能活动室一应俱全,村民们在这里看书、写字、下棋……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
除了桑园村,上峪乡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上峪乡立足各村实际,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村民教育、科普宣传、理论宣讲、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功能室进行整合,打造融合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文明实践平台,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载体,为常态化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组建特色队伍。广泛动员乡村干部、驻村队伍、党员、群众代表、妇女代表成立17支153人志愿服务队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文明实践工作,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
丰富实践活动。借助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组织动员干群、志愿者积极参与,在大事难事中凝聚人心、汇聚合力;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举办贴合主题的实践活动,树立正确导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道德之星”“好媳妇儿、好婆婆”“乡村光荣榜”等选树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党建引领 构建治理新格局
构建引领机制,提升党组织的向心力。严格“三会一课”制度,每月15日组织各村党支部开展党组织活动日和党员活动日,通过组织党员学理论、学政治、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构建认领机制,提升党组织的执行力。一方面围绕政治、品德、作风、示范、实干5个方面,设定党员星级评定标准,把加强党的建设和服务村民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党员干部;另一方面,尊重党员特长、意愿,鼓励主动认岗领责,从事政策宣讲、矛盾调解、清扫保洁等工作,激发村党组织、党员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干劲与活力。目前全乡五星党员认领97人,四星党员认领168人,认岗党员205人。
构建网格机制,提升党组织战斗力。积极探索实施“村支部—村小组—农户”三级网格,让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连接到每条街巷、每个家庭,实现“邻里有形覆盖”;建立完善党员联户机制,在村内显著位置张贴党员联户服务地图,向党员发放党员联户日志本、悬挂党员联户公示牌,引导党员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救援、环境治理等服务,有效推动村庄解决治理难题。
展望未来,上峪乡党委书记高治海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持续提升乡村颜值和价值,带动美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稿配图由淇滨区上峪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