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蝶变向美而行——看我市财政部门如何开展美丽乡村项目建设
2022-11-08 08:32:48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就了“北斗七星”古村落群的蝶变。图为“北斗七星”之一的鹤山区姬家山乡西顶村。市财政局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刘倩倩
“以前这里是一片危房,遍地砖头、石块和垃圾,现在变成了漂亮的小广场,我们一出家门就能锻炼身体!”11月2日,鹤山区鹤壁集镇毕闾寨村村民王女士一边在家门口的小广场遛弯儿,一边讲述着村子里的变化。从昔日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洁净美”,毕闾寨村的改变是我市财政部门开展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连续8年在全省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全国首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全省首次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先后在我市召开,现场观摩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今年5月,我市成为河南省首批3个财政支持美丽乡村示范市试点之一、浚县入选省首批美丽乡村重点县试点名单,共获上级奖补资金2.5亿元,为推动我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财政部门抢抓机遇,担当作为,筹措5.7亿元,打造了96个集历史、人文、山水、民俗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形成了以宜游、宜居、宜购、宜业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鹤壁模式”。
“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关精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超介绍,我市每年会选取部分村“两委”战斗力强、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开展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围绕洁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建设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高位谋划部署,在精准布局上下功夫
淇滨区大河涧乡河口村,从一个传统农业村发展成乡村旅游名村,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该村以庭院“小美”构筑乡村“大美”,实现了“颜值”与文明内涵并重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中,一批批和河口村类似的村庄,扮靓了“颜值”、提升了“气质”,既找回了“面子”、也做实了“里子”。
为精准布局,我市探索形成了以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以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保护、以淇滨区金山街道许沟村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以淇县灵山街道凉水泉村为代表的异地扶贫搬迁、以浚县王庄镇为代表的三产融合发展、以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保护共6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政治统领、高位谋划、科学部署、扎实推进,有效激发了广大财政干部和基层群众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信心和干劲。”吴超介绍,我市财政部门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作为财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在政策制定、统筹规划、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主动作为,高规格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