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媒责任担当
讲好高质量发展故事
2022-11-08 08:17:53
图为高质量发展中的鹤壁科创新城和记者各地采访身影。本报资料图片
编者按
11月8日是第23个记者节。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笔触始终与发展同步,话筒始终与人民同声,镜头始终与时代同行。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加快创建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六个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好态势正在积蓄,好趋势正在形成,好气势正在升腾。在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通过一线记者的述说,看看发展建设一线的生动实践,倾听干部群众的声音,感悟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变化。
从“新”出发 为创新驱动发展鼓与呼
□本报首席记者 刘倩倩
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鹤壁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记者,我有幸采访了公司副总经理吴远大博士。他在感叹企业十年巨变的同时说,鹤壁对企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他和团队成员充满感激。在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来说,创新驱动发展犹如智慧之光不断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沿时间之河回溯,近年来,我市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追求,持续推动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区创建,以创新驱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一项项政策红利形成了政策磁能,为创新型企业凝聚了无限动能。今年,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挂牌成立,鹤壁科创新城建设全面提速,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1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家,省光子集成芯片中试基地、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研究院落户鹤壁,河南密码产业研究院、河南卫星产业研究院、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等加快建设。
在一次次采访中,我走进生产车间,记录了只有头发丝十六分之一粗细,但强度高、柔韧性强可用于安全气囊、降落伞、风力发电机扇叶的尼龙66丝的生产全过程;采访了引领整个产业快速发展、填补了国内空白的光电子芯片背后的故事;跟踪报道了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的5G智慧合杆……用手中的纸笔记录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变化。
科技赋“新”能,追“光”不止步。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深入一线、亲历现场、用心用情去感悟,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深度的报道。从绞尽脑汁构思策划选题到不停奔波在采访路上,再到加班加点精心打磨稿件,见报的每一篇报道都是我成长的历练。我们所爱的这座城市,也在通过一篇篇新闻报道展现出来。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奋力做好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守望者,为自己能触摸时代发展脉搏、跟随城市发展节奏、记录每个精彩瞬间而感到无比荣幸。
宣传报道好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范鑫
客户下单后智能生产系统自动安排生产,物料由无人搬运车按需取货后运至生产线,电脑自动控制完成汽车线束生产工序……初到天海集团采访时,记者很难将眼前的场景与一家汽车线束生产企业联系到一起。正是得益于不断迭代升级的智能生产设备,天海集团从50年前的街道小厂逐步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汽车连接器科研生产基地和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成长、位于淇县的河南飞天农业公司凭借技术创新、更新智能化控制系统,产能提高了50%,能耗降低了20%,产品合格率提高到了98%,与国内外60多家知名企业保持着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 ……
我经常深入基层采访,用笔和镜头记录一线见闻。在此过程中,我得以见证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变化:个人觉得可以用企业上“云”、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来概括。也正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天海集团、河南飞天农业公司的发展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从曾经工业经济的“一煤独大”,到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镁基新材料产业4个优势产业齐头并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3个新兴产业多业并举,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增强了区域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形成了新发展格局下的竞争优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将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工作落实,按照市委提出的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六个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记录好、宣传好、报道好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等方方面面的生动实践,讲好“鹤壁故事”,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营商环境优化 真切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本报记者 岳珂
“太方便了”“节省时间”“非常便利”……这是6月份记者在采写有关营商环境报道时最常听到的话。到底是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会收获如此多的赞誉?随着采访的深入,在我省首家“税务智能微厅”——示范区淇水湾街道聆海社区“税务智能微厅”,记者找到了答案。
“税务智能微厅”占地并不大,内部只有数台无人值守的电脑等设备。在这里,市民不仅能自助咨询、办理税务业务,还能与税务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面对面”交流。在这里,纳税人可办理206项网上全程办业务,能通过视频完成40项实体办税厅才能办的业务,实现了90%的税收业务在线一次性办结。
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税务智能微厅”投用前,聆海社区附近的纳税人距离最近的实体办税厅有3公里。3公里的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在这里设置一个“税务智能微厅”,并不只是缩减了办税人的路程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的设置体现了税务部门对附近6000余户纳税人的服务精神,体现的是主管部门的换位思考,是把企业所需想在心里、落到实处的实际举动,而这就是营商环境的优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成长甘霖,与城市的吸引力、生产力、竞争力直接相关。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哪一个部门能独自完成的,打造一座城市的优良营商环境,靠的是多部门齐心协力、协调联动、精准施策,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皆是营商环境。正是这一条条诸如“税务智能微厅”的小举措,汇聚成了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改善的滔滔大河。也正是这些见微知著的政策聚企业、凝人心,支撑起了全市营商环境的优良口碑,因为对于市场主体而言,真切的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作为记者,我深知践行“四力”的重要性,而如何能生动地把政策解读好、讲好发展故事,既是初心所系、职责所在,更是我下一步勇毅前行的方向。
聚焦城乡融合 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报记者 原昆鹏
“以前这条路虽是水泥路,但窄得很、路况差、排水不畅,一下雨就成‘重灾区’。改造后可是大变样,路宽了、干净了、也不积水了,路边还建起了游园,家门口的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11月7日,记者在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岗街道杨庄村采访时村民张国兴高兴地说。
黎阳路东段的变化让张国兴和周边群众十分欣喜,道路改造提升为群众带来便利的还有天赉北大街、泰伯北大街等路段。今年5月份3条道路全部完工,从“土味十足”到“高端大气”,3条道路的华丽转变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颜值”,还方便了群众安全出行,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从雨污水管网铺设到人行道绿化,从原本的双向两车道到双向六车道,还增设了人行步道、绿化景观……走在天赉北大街,公交站台被改建为港湾式停靠站,安装有灯光、座椅和智能充电设备,两端设置了爱心屋,在遭遇暴风雨雪等恶劣天气时乘客有了遮风挡雨的封闭空间。另外,各种主题的街头游园、美观便捷的公交港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这些都是近年来我市深度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创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缩影。
作为一名记者,我经常走大街串小巷、深入街道社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是一种职业,栉风沐雨、披星戴月;记者是一份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下一步,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做一名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记者,更好地服务群众,传播好声音,弘扬正能量。
用心用情描绘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
□本报记者 王帅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近些年,我先后参与了国家园林城市、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首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建工作的报道任务,深切地感受到鹤壁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踔厉奋发所取得的成就,我想从身边的两点显著变化说起。
城乡面貌变化大。自2017年我市成为首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以来,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鹤壁实际的“电采暖、气做饭、房保温、煤清零”技术路径。在多次深入农村采访时看到,这套技术路径给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家住浚县黎阳街道西屯村的张文书老人使用空气源热风机已有3个年头,此前他家取暖一直靠烧煤块儿。老人说,政府推行的空气源热风机特别适合老年人,产热速度快、温度高,一会儿屋里就热乎乎的。出去串门儿时一按开关就行,比较节能,“烧煤得一直伺候着它,关键是怕着火、怕煤气中毒,用上热风机干净还安全。”有些基础条件好的农村不仅用上了清洁热源,房屋经过改造还穿上了“保暖衣”,街巷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变得清洁环保舒适。
新老城区变化大。“鹤壁的城市绿化真好,让人心情舒畅!”这是鹤壁新城区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但是相对脏乱差的老城区面貌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短板。早在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时,园林专家一走进老城区就提出,新老城区绿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如不改观,很难通过验收。
从破硬增绿、拆围建绿、见缝插绿新建公园游园,再到海绵城市建设、背街小巷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老城区逆袭变“优等生”,让一些老鹤壁人都感到惊讶:“这还是咱们以前生活的地方吗?真漂亮呀!”可以说,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鹤壁赢得了口碑。
鹤壁这些变化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创建一项成功一项?我想归结于我市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出发点,始终把老百姓衣食住行记挂在心。鹤壁虽小,但鹤壁人民敢想敢干,破旧立新、大胆探索,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全市上下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热潮中,我会继续深耕基层一线,用笔用镜头记录好时代变迁,用心用情讲好生态文明建设“鹤壁故事”。
采访路上见证脱贫户“稳稳的幸福”
□本报首席记者 李觊
又是一年记者节,转眼间我采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在此过程中,很多贫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我感到震撼,这也一直激励着我用手中的笔描画好一幅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在采访中,很多脱贫户发自内心的笑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浚县黎阳街道单庄村单章朝的笑脸让我记忆深刻。
还记得今年6月份,随着一车车新采摘的西红柿发往商丘市,丰收的喜悦让单章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就在几年前,因病致贫的他成为村里最早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三间破瓦房几乎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
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到户增收、残疾人生活补贴、电费补贴、新农合医疗救助、中原医疗补充保险、公益性岗位等一项项帮扶政策的落地,单章朝家的生活也有了起色。特别是2017年的危房改造,让他和家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帮扶政策的落实让单章朝一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而产业发展成了他脱贫致富的“法宝”。
近年来,单庄村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绿色产业上下足了功夫,一年四季交替种植西红柿、甘蓝、蒜苗、白萝卜等,年产各种蔬菜约1.44万吨。这不仅为本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许多和单章朝一样的困难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
借着产业发展的东风,如今单章朝经营着4座蔬菜大棚,光一茬儿成熟的西红柿就能收入几千元,当年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日子也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扎实落地;医疗、教育、住房、饮水、金融等各行业部门认真落实;一批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倾情付出,为我市推进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着力量。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深入推进,我看到一些乡村一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旧貌,换上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新颜;“智志双扶”之下,“扶贫不养懒汉”观念深入人心,困难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建强,扎根于群众,充分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这一新时代变化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今后的采访报道中,我将坚持践行“四力”守初心,挖掘更多“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的农民致富故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新闻人的力量。
策划:鹤壁日报社时政新闻与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