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万人助万企”主题系列第一场、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六项对接”机制助企惠企强企
2022-11-09 08:14:17
本报讯 (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王玉姣)11月8日,我市召开“万人助万企”主题系列第一场、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浚县、淇县、山城区、鹤山区、宝山经开区介绍了“万人助万企”活动帮扶实体经济、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举措,并回答媒体提问。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介绍了今年年初以来我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在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上下真功、求实效、见真章等工作的成效。为助企纾困解难,我市成立了74个助企工作组和10个行业发展服务团,选派4377名助企干部,网格化包联企业3100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4726个,问题解决率100%、企业满意度100%。为提振企业信心,我市出台了68项惠企政策,创新政策“点单代办”服务、推动政策免申即享改革,推动242条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产销对接、产学研对接、用工对接、运力对接、升规纳统、融资对接等常态化“六项对接”机制,有效助企、惠企、强企。推进转型发展,率先在全省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出台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金20条”、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推进数字化转型、技术改造。
浚县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健全“五位一体”服务机制,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企业稳产满产增产。聚焦精准高效,破解瓶颈制约。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县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土地摘牌即可开工。聚焦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创新实施企业(项目)“双管家”服务,起草《支持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措施》《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惠企纾困政策。解决企业堵点痛点,今年年初以来受理企业问题解决率、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化解率均为100%。
淇县坚持把“万人助万企”活动作为助企兴县的主抓手,统筹推进助企服务、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等工作。制定2022年“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方案,探索建立“AB”角包联机制、电力服务专员和首席质量官等工作制度。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行政服务大厅,35个部门、1801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入驻,实现事项“集中办”;深化“并联审批制”改革,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9%,其中企业开办可当场办结;在全市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免费办理改革,在全市第一家推行公安电子证照,工程审批全流程“电子化”。优先保障涉企科目兑现,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扎实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主城区、各乡镇、重点厂矿企业及热点乡村区域5G全覆盖。
山城区坚持把“万人助万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尽心竭力化解融资贷款、人才招引、要素保障、市场开拓等企业难题。增配“一个管家”,辖区265家企业服务专员增配至403名,今年年初以来,共走访企业1880余次,收集解决各类问题419个,问题办结率100%。遴选10名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首席金融服务专员”,与重点企业建立结对辅导关系,为30余家企业争取各类贷款6.42亿元。兑现政策提信心,截至目前,落实省市各项稳企满产等惠企政策,累计为96家工业企业争取奖励补贴资金446.2万元,68家企业办理留抵退税约1.69亿元。精准服务显实效,推行“企业共享用工”模式、成立倍增专班助企倍增发展、推行审批登记服务事项“一窗受理”、跑出用地报批“加速度”。
鹤山区着力帮助企业纾解痛点难点,推动企业投产达效、扩能升级。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印发鹤山区2022年“万人助万企”活动工作方案,设置“服务管家”,为全区205家企业(项目)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服务。工业企业加速升级,深入开展“三个一批”“云招商”等活动,全区新开工工业项目39个,总投资265.57亿元,引进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3个,新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144.4亿元;紧盯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入库,重点培育小升规企业11家。助企服务全面加强,深入推进“产销、产融、产学研、用工”四项对接,助力企业人才培育、精准落实惠企政策,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累计兑现涉企奖补各类资金1297万元,减免、缓缴税费3203万元,留抵退税5316万元。
宝山经开区持续优化“一企一警一管家”服务机制,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家获得感、满足感。抓配套,强保障,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三纵四横园区内部路网四通八达,蒸汽、燃气、供水、污水等基础配套全覆盖。抓招引,育产业,围绕功能性新材料、日用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开展“驻地招商”“以商招商”。开创“政企一体化办公”机制,为新入驻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抓建设,扩投资,坚持一个项目一个工作专班,一对一联系帮扶企业;探索“企业登记备案零距离服务”模式,协助企业进行“一对一”全流程领办。抓创新,增动力,大力推进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邀请专家到企业实地指导,为企业精准制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