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日报01版
          

玉米亩产迈向“吨”时代
——我市秋粮单产提升行动实现新突破纪实

□本报记者 李觊 马龙歌

 自9月22日我市全面启动秋收工作以来,经过20多天的紧张作业,秋收工作基本完成,截至10月24日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小麦预播面积135万亩,已播135.4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至此,全市“三秋”工作基本结束。

今年是我市遭受洪涝灾害后的首个秋粮单产提升行动年。9月底,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测产组,对淇滨区钜桥镇刘寨村百亩方进行了实打测产,两个玉米品种亩产分别为1171.4公斤、1160.9公斤,我市玉米亩产正在稳步迈向“吨”时代。

在今年开展的秋粮单产提升行动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分管领导深入生产一线,亲自调研指导,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相关政策做到有效实施,分级示范得到落地落实。同时,我市通过创新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管理”四大模式,在推动秋粮单产提升行动中,成功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鹤壁经验”。

因地施策强化技术支撑

近年来,我市在国家和省专家组指导下,坚持把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抓手,突出试验和示范两个重点。

为确保秋粮丰产丰收,市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市县农技人员,并邀请种植大户开展技术会商,针对玉米密度提升、高温干旱胁迫、后期脱肥等增产瓶颈,集成推广一密、一滴、一控、一喷、一晚“五个一”技术模式。

“一密”即合理密植,选择适宜本地生长、耐密植、高产稳产优良品种,每亩种植密度提高500至1000株,达到5000株以上。

“一滴”即精准滴灌,实行水肥一体,精准调控,及时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