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日报03版
          

一河碧水穿城过 满城新景入画来
——淇滨区今年年初以来城市创建工作掠影







□本报记者 范丽丽 通讯员 安艳华

 朗朗金秋,朝阳初上,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淇河畔的淇滨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建筑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路网四通八达、设施日益完善……目之所及,风景如画,一幅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美好画卷正在淇滨大地徐徐展开,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藏着动力。

 今年淇滨区城市创建工作再取新突破,成功创建全省第二批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区,获得“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荣誉称号,在中部六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现场观摩活动中广受赞誉。

城市品貌提档升级 焕发发展新活力

 “我经常沿着二支渠散步,这里建得非常漂亮,杨柳依依,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听着潺潺流水声,闻着迷人的花香,我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美景,十分惬意。周末的傍晚,我还会约上朋友一起来这里打拳。”居住在淇滨区一品香江小区的陈星笑着说。

 今年年初以来,淇滨区在城市美化上做文章,完成了二支渠、淇水乐园、桃园公园提质等50余个绿化、基础设施维护项目,累计修剪行道树、绿篱模纹、草坪等绿地面积409万平方米;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园游园的黄土裸露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黄土裸露、缺苗断垄现象,累计补植补栽面积约33万平方米。

 如果说精致魅力的外貌是一个城市的“面子”,那么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小区的环境与物业的品质就是城市的“里子”,这些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必须让我们的城市内外兼修,焕发精致之美。”淇滨区创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初以来,淇滨区加大背街小巷整治力度,雷锋小巷、铁道小巷等一批主题小巷亮相,淇河路东段等加快提升,努力将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文明工程。同时,加快推进新世纪花园、合友花园等20个老旧小区改造进度。

 “以前的农贸市场地面湿滑,环境卫生较差。现在菜市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摊位干净整齐,菜品摆放有序,经营秩序井然。”10月28日,在淇滨农贸市场买菜的刘先生说。

 为了彻底让农贸市场面目一新,淇滨区成立了区领导牵头、区市场监管分局等6个部门为主力的工作专班,明确19项任务清单,持续推进九州农贸市场、淇滨菜市场、丰源农贸等8家农贸市场整治提升。

 如今,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绿化养护有人管、治安管理有保障,实现了华丽蜕变;背街小巷华丽转身,为城市赋灵气、增内涵,变城市管理的“老大难”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焕新颜,群众的“菜篮子”装满幸福感。

思维“精”、方式“细” 城市管理再升级

 路畅、街净、灯明、树绿、花红、水清……漫步淇滨城区,一幅幅美丽画卷,离不开淇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巧手”。

 “黄山路与湘江路交叉口道路有损坏。”“市政收到,马上组织人员前往。”“园林收到,现在出发。”“环卫收到,人员车辆正赶往现场。”这是近日淇滨区“城建城管工作联动群”内的一组讯息,淇滨区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徒步巡查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发布在微信工作群内,市政、园林、环卫等责任部门立即回应,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置。

 淇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靠的是一系列制度规范出来的。淇滨区研究制定了《淇滨区开展向城市管理“不规范、不精细、不精准、不持续”宣战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的十条硬措施》等文件,持续深化“铁脚板”徒步巡查工作法、网格化社会治理2.0版、“门前四包”红黑旗评定、城市管理“十条硬措施”等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水平。

 淇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靠的是一双双“铁脚板”走出来的。淇滨区将“铁脚板”徒步巡查工作与日常巡查值守深度融合,巡查范围覆盖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广场游园、商超等城市全域,坚持将全过程闭环机制贯穿“铁脚板”徒步巡查工作始终,不仅及时发现存在于表面的城市管理问题,更注重将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举一反三地延伸开来。截至目前,淇滨区已通过“铁脚板”徒步巡查发现问题5372处,现场处理3265处,其余问题都已交办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淇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靠的是一组平台统管出来的。“有形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无形的”力量支撑久久为功。淇滨区充分依托数字城管、“城管通”移动终端、“啄木鸟拍客”、城市运管服等智慧平台,构建“问题发现→问题交办→问题处理→结果反馈”全过程闭环工作模式,实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平台之间统管协作,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整体提升了智慧化治理水平。

 淇滨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靠的是一体联动协作出来的。淇滨区持续推行城市管理“联动+”,建立健全“1+3+5+N”工作模式,推动城管、市政、环卫、园林、城区街道、区直部门多方协作、高效协同,将管理触角延伸至城市的各个角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提高标准、补齐短板,将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伸至全区的边边角角,推进人居环境再提升、再优化,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淇滨区城市管理局精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白卫国告诉记者。

一城文明风 拂出淇滨幸福景

 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交通秩序规范有序,“鹤壁好人”层出不穷,市民素质明显提高……近日,淇滨区的张胜军说起对文明城市创建的切身感受,不禁连连称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真正做到了为民惠民。

 “银杏叶落在斑马线上,多好看啊!彩色斑马线指引我们安全过马路。”淇滨区居民王女士一边过马路一边兴致勃勃地给孩子讲。路口变得五颜六色不光漂亮,还有鲜明的淇滨特色。行至淇滨区华夏南路与淮河路交叉口,你会被满眼的粉色所吸引,斑马线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银杏叶和樱花图案。路口的“文明交通鹤你一起”字样格外引人注目。

 “现在大家都养成了戴头盔的好习惯了。”淇滨区的陈女士说,大家能从不习惯变为习惯,从被动戴头盔为主动戴,文明习惯的养成是跟政府做的大量工作分不开的。

 坐落于淇河岸边的淇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外观“吸睛”、内涵“引人”,现代感十足的创客书屋环境怡人,商务人士工作之余可在此进行心灵歇脚;文明池内的“跳房子”区域趣味横生,青少年晨曦夜晚可在此游戏娱乐;文明廊架下的石子步道设计精巧,老人可全天候在此健身休闲;近100个停车位、可容纳近200人就餐的崇德餐厅、24小时免费使用的羽毛球场、记忆犹新的书卷造型“世界读书日”景观小品……每一处打造,都围绕为民、利民、便民的角度,大胆探索实践。

 依托淇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今年年初以来,淇滨区开展了理论宣讲、市民教育、志愿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3500余场;培育了“妮妮姐姐课堂”“小蚂蚁”“红色商户联盟”等3个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发现各类先进典型135人,其中42人获得“鹤壁好人”、市道德模范、市新时代好少年等表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进基层事迹宣讲210余场,“‘淇’心向善,‘滨’彬有礼”创建品牌越擦越亮。

买菜、上学、就医…… “圈”出便民新生活

 买菜、上学、就医、购物、养老、托幼……在淇滨区,步行15分钟范围内,居民从基本生活到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幸福健康生活圈。

 “这里环境非常好,我常带孩子来这里读书、画画,有老师教,还有很多小伙伴们一起学,氛围非常好。”10月28日,在淇滨区黎阳路街道银杏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居民张丽谈起“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带给她的幸福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走进淇滨区黎阳路街道银杏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发现这里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睦邻中心,群众可在这里缴纳水电费、物业费等;在发苑里理发,里面还有便民服务项目需求卡,比如修车、改衣等;再往前走是卫生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不仅如此,15分钟路程范围内有幼儿园、中小学、商业街、健身口袋公园、城市会客厅等设施。像这样的设施,在淇滨区310个小区实现了全覆盖。

“我们配合市创城办等单位共同起草编制并发布实施了全国首个‘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地方标准,制定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等7份文件;创新建立《淇滨区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机会清单(首批)》,确保全区生活圈建管工作有标可依、科学规范。”淇滨区创城办生活圈组副组长杨洋自豪地说。

今年6月,中部六省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淇滨经验”赢得了中部六省嘉宾的点赞。淇滨区建设“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的成果还受到了来我市参加蹲点调研实践活动的第六期省直机关青年干部的一致认可。淇滨区全年接待了来自云南、甘肃等省的考察团十余次。此外,淇滨区“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城市创建成果还持续受到主流媒体关注,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鹤壁日报等省、市级媒体分别刊播《鹤壁市淇滨区创新打造“淇心荟”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家门口的养老“食”光》《“十大战略”这一年·宜居宜业惠民生》《优秀生活圈建设项目巡礼》等专题报道,多次点赞淇滨区“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建设成效。

 “坚持推动一刻钟生活圈扩面提质,增强惠民实效,让民生更具质感。我们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幸福老年’‘快乐童年’‘活力青壮’三大民生工程,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实现服务清单及时更新、服务要素动态补足、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深化‘四制三化’生活圈工作模式,不断丰富‘淇心荟’品牌内涵,为打造‘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一刻钟生活圈鹤壁品牌贡献淇滨力量。”杨洋表示。

锚定目标任务 踔厉奋发谱新篇

 “今后,我们将以‘全面创建、高标创建’为工作思路,在问卷调查、小区小巷创建、城市管理常态长效等方面下功夫。”淇滨区城市创建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持续自我加压,分级分类推进整治,确保已达标的巩固保持、基本达标的提档升级、未达标的高标提升。要常态化实行“铁脚板”徒步巡查工作法,延伸城市管理触角,强化城市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增强群众对创建的知晓率和认可度。

在推动“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扩面提质方面,淇滨区创城办将聚力综合体建设工作,高标准推进珠江社区、银杏社区、华府社区等“淇心荟”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品质服务双提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打造更多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实现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织密便民惠民服务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牢城市创建‘排头兵、主战场、主阵地’之责,锚定‘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创建目标,持续健全质效更高的‘多城联动、互为促进、竞相出彩’创建格局,推动全市城市创建再上新台阶。”淇滨区创城办负责人表示。

本版图片由淇滨区创城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