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从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淇县黄洞乡鲍庄村第一书记冯增智扶贫那些事儿


冯增智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李雪婷 文/图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幢幢石头垒成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新修的石桥,崭新的水泥路,哗啦啦的自来水接到院子里,山上是一片片特色经济林……5月17日,在淇县黄洞乡鲍庄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记者眼前展开。

而两年多前,这里还是这样的情景:群众吃水极度困难,“一条河一眼井,一条扁担两只桶,大人担大桶,小孩儿担小桶”;唯一的道路崎岖狭窄,孩子上学需要翻岭过河;村里没有一亩水浇地,粮食连年减产甚至绝收……

“冯书记来到村里后,给我们村做了不少实事,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村才有了今天的发展。”说这席话的是该村村委会主任贾永庆,他口中的“冯书记”就是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冯增智。

扶贫攻坚,从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

今年67岁的冯增智是我市农业局原副局长、市食品产业办公室原主任,退休后他婉拒了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2014年12月积极响应“头雁回归创业”脱贫攻坚的邀请,回到原籍淇县黄洞乡鲍庄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淇县黄洞乡鲍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600多口人,三分之二为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2200多元。

来到鲍庄村后,冯增智花了一个月时间跑遍了村里的山山沟沟,深入每户村民家中把实际村情摸了个透。通过走访,他发现村里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

当地老百姓吃水靠的是村头的一眼老式辘轳井。双腿残疾的宁付生,常常拿一只食用油桶坐在井边,看到有人来,就让人家给他打上一点儿水,然后用牙咬着油桶的提手,拄着双拐回家。

路都坏了,孩子们去上学,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离学校远的学生1公里的路要走1个小时。

村里有耕地600亩、荒山8000余亩,人均1亩地10亩山,没有水浇地,没有农机设备,粮食收割后还靠人力担。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