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声渐远
一把算盘承载了一位老会计的难忘记忆
2013-09-26 23:38:36
“在我心里,拨动算珠时发出的‘啪啪’声是一种优美的旋律,是陪我度过数十个春秋的声音,是我这辈子最熟悉的声音。”今年56岁的王师傅是鹤煤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家里保存着一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生产的老算盘,这算盘跟了他很多年,承载着王师傅当会计时的美好回忆。在他心中算盘不会“退休” 9月25日,在淇滨区福田六区家中,王师傅从书柜拿出一把并不崭新却一尘未染的算盘,“我不知道用坏过几把算盘,但这把算盘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王师傅说,这把算盘是他年轻时一个在一起工作的同乡送的。
演示时,王师傅拨动算珠的手法很娴熟,记者也注意到这把算盘框架结实,算珠饱满、颜色黑里透红。“我没事时,就会拿出来拨拉几下,生怕手生了。毕竟,这算盘陪了我十几年,我也是靠着算盘才养活了一家人。”他说。
“有了电脑,有了财务软件,会计的工作也变得轻松了许多。从凭证录入,到期末结账,只需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就可以了,再也不用为账不平而伤神。即使这样,在我心中算盘永远不会消失。”王师傅说。从小就与算盘结缘 王师傅说,他父亲是一个账房先生,所以算盘就成了他小时候经常接触到的物件。“父亲的算盘打得又响又有力,还有节奏感。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听‘噼里啪啦’的算珠声,当时只觉得好玩,后来渐渐地对算盘产生了兴趣。”他说。于是,王师傅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那个时代的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能用好算盘的更是少之又少。因为王师傅从小耳濡目染,算盘自然比其他人用得好。19岁那年,为人老实忠厚的王师傅被生产队负责人挑去当了会计。
每个月末的几天,王师傅和同行们就要为工友们计算工分,加夜班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年终那一个月算账是最忙的,那“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有时会一直响到半夜。“有一次我和同事熬通宵对账,眼睛都红了,只是因为在对账时发现账不平,错了1毛钱。”王师傅说,一本本账目,一串串数字,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在队里当会计的日子,也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光。”王师傅说。算盘承载着工作的记忆 “生产队有个老会计在月末盘点时,会将两把算盘并在一起,左右开弓,两手同时扒拉。很多会计人员一起工作,算盘都响起来时,那声音可好听了,像是在跳踢踏舞。”王师傅说。
“二一添作五,逢二进一位。”王师傅对儿时学的珠心算口诀记忆犹新。他说,算盘是传统计算工具,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但随着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运用到生活中,算盘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算盘
错过了当兵机会 “虽说会计这活儿熬得慌而且费心,但这在别人眼里可是好活儿呢,不用下地,却每天能拿到跟大家差不多的工分。”王师傅说。
为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后来村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生产队解散。王师傅决定参军,实现儿时梦想。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部队招兵对年龄的要求也严格起来。23岁的王师傅,没能步入军营。
“当时我觉得很遗憾,现在想来,也许这就是我和算盘的缘分吧。”王师傅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