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B-A12版: 晨报12版
          

老一辈革命家的春节逸事

毛泽东捐出年夜饭

  1935年2月3日是大年三十,中央红军前进至东南与贵州赤水、生机两地毗邻,西与云南水潦紧挨,被称为“鸡鸣三省”之地的石厢子村。红军在相对比较富庶的土城筹集了不少食物,到石厢子后又没收了当地民愤极大的彭姓、周姓两家土豪的粮食、财物和年货,这些东西先由穷苦百姓分享,之后没收委员会再根据需求分配。

专门负责军委首长伙食的军委三科炊事班做出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油亮亮的腊肉、肥瘦相间的红烧肉、水卤的大肠……做好后分送到各位领导人住处。

住在肖有思家的毛泽东分到一碗红烧肉、一碗米酒和几个辣椒。但毛泽东舍不得吃,大年初一,他与其他领导一起去看望伤病员,捐出了发给自己的年夜饭。

红军胜利到达延安后的每个春节,毛泽东都要在枣园小礼堂请村里老乡吃饭,老乡也会携软糕、油馍、黄酒、麻糖等来给毛泽东拜年。吃饭时摆上十几桌,每桌有一位领导作陪,桌上无非是些家常菜。毛泽东给大家敬酒时总说:“大家都是我的邻居,不要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做客!”于是家家都把家里打扫干净,等着毛泽东光临。但每次毛泽东去各家拜年总是来去匆匆,不吃饭更不喝酒。

周恩来带来酒和花生米

  1960年,周恩来提出要和北京人艺演职员一起过除夕。那晚,周恩来、邓颖超、李先念、陈毅、王震等人一道来到首都剧场。

那天,周恩来特意从家里带来酒和花生米摆在桌上,这些东西在当时很珍贵,大家谁也不敢动。周恩来就大声说:“来,来,大家都来吃嘛!”大家还是有些拘谨,一位姑娘伸手抓了一小把花生米,被一位老演员瞪了一眼,姑娘顿时红了脸。

周恩来见状笑着说:“哎,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一些嘛,这些就是拿来给大家吃的嘛!”一句话让气氛当时就缓解了下来,大家纷纷放下拘束,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

彭德怀有什么吃什么

  1938年2月,彭德怀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浮山郭店一带的山村暂住下来。虽说是春节期间,但他和指战员们照样过着简朴的生活,吃的只是小米、山药蛋、干南瓜条。春节过后的一天,在这里驻防的国民党军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同彭德怀谈论军事合作,不知不觉谈到了开饭的时间,彭德怀便邀请他们一起吃饭。

当时在总部任指导员的吴羽林听说国民党的将领要在这里吃饭,就向彭德怀报告说,春节刚过,连蔬菜都搞不到,现在只有小米、山药蛋、干南瓜条,用这些怕招待不好国民党将领。彭德怀听后回答:“别担心,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饭,让他们和大家一起吃。”

炊事班按照彭德怀的要求,做了和平时一样的饭菜端上桌。几位国民党将领看到端来的是小米饭、山药蛋和干南瓜条,不知如何是好。彭德怀见状,热情地招呼他们就座用餐,国民党将领只好勉强坐下来。

彭德怀一面大口大口地吃着,一面对国民党将领说:“诸位,现在日寇侵略中国,老百姓四处逃难挨饿,我们有小米、山药蛋和干南瓜条吃就不错了。我们国共两党合作,要坚持抗战,还得准备吃草根树皮呢!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日本鬼子是赶不走的。”彭德怀的一番话,让在座的国民党将领敬佩不已。

过了几天,来访的国民党将领给彭德怀送来几袋白面,彭德怀高兴地收下,并命令把白面全部分给总部各直属单位,让大家改善一下伙食。

陈赓“爱吃”黑面饺子

饺子是中华民族过春节时的传统美食,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爱。1947年春节的前一天,解放军某部在伏牛山地区打了胜仗后,奉命转到舞阳县休整。春节当天的早晨,指战员被谢家村的老百姓分散拉到家里过年。但他们严格执行部队规定,绝不在老百姓家搞特殊,老百姓给什么就吃什么,饭后一定要交饭钱。

当天,部队首长陈赓也被一位大娘邀请至家里。据回忆,当时大娘包了两种面的饺子,一种是白面,一种是黑面,她准备用白面饺子招待陈赓。但陈赓见状,端起黑面饺子就吃。见大娘硬要他吃白面饺子,陈赓幽默地说自己就是爱吃黑面饺子,一见到黑面饺子,会“急得我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见大娘阻拦,陈赓迅速将饺子送入口中,然后对大娘说:“还有没有了?我还没有吃饱呢!”

李济深借春联抒怀

民国时期,不少人通过春联来抒发个人的家国情怀。1924年腊月,著名爱国将领李济深从广东回故乡过春节。当时,李济深深受孙中山的赏识,在粤军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并受孙中山嘱托,帮助筹划建立黄埔军校,正是事业的上升期。加之李济深国学底蕴深厚,对于满门忠孝、诗礼传家等道德伦理观念非常崇尚。到家后,家人请他题写春联,李济深当仁不让,在家人为他准备的大红纸上奋笔疾书,写下一副春联:一门孝悌传家业,万里江山入梦魂。

1944年抗战期间,李济深从桂林返回故乡大坡山,领导敌后抗日。这年李济深已年近花甲,但壮志不已。他四处奔走,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政策,主张国共合作抗日救国。在共产党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影响下,他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心充满了忠心报国和对抗战胜利到来的乐观精神。当年他在家乡过年时又写下一副春联:心如老骥常千里,春入梅花又一年。

(据人民网)